中國儲能網訊:如果把國企比作一支球隊的話,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三個突破點:明確“裁判員”的職能定位,設置獨立的“教練員”,市場化選聘“運動員”。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資國企改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央提出“要使企業(yè)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這一輪改革的核心是通過承包經營責任制推進政企分開和兩權分離。如果把國企比作一支球隊的話,這次改革實質上相當于國家把“球隊”的經營權從“體育局”分配給不同的“教練員”,由“教練員”負責日常的經營和訓練,但從根本上說,“球隊”仍然直屬于“體育局”,和政府機構沒有明顯區(qū)別。
第二階段以1992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央提出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目標推動國有企業(yè)“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這一輪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進國有企業(yè)公司制改造,實質上相當于把“球隊”真正從“體育局”分離出來,從類政府機構轉變成獨立的公司,“球隊”作為公司獨立參與市場化競爭,實際上相當于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yè)化“聯(lián)賽”。但這個時期最大的問題在于,“球隊”的出資人權利非常模糊和分散,除了國有資產管理局之外,國有資產的資產權歸財政部管,投資權歸國家計委管,日常經營歸經貿委管,人事權歸企業(yè)工委管,被戲稱為“五龍治水”。
第三階段以2003年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央提出“大力發(fā)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其核心是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推動非公有資本參股。這實質上相當于在“中超聯(lián)賽”中引入了“外援”,只要經過“裁判員”和“教練員”的批準,“外援”便可以加入“球隊”,幫助球隊在“聯(lián)賽”中爭取更好的成績。與此同時,改革的重點也從國企的內部改造轉向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實行管人、管事和管資產相結合,權利、職責和義務相統(tǒng)一。這實質上相當于在“中超聯(lián)賽”中引入了統(tǒng)一的“裁判員”,“裁判員”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層級,分級行使監(jiān)管職能。
目前來看,十八屆三中全會可能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起點,但這一輪改革的重點并不是國企,而是監(jiān)管國企的國資委。改革的首要問題就是厘清國資委的角色定位。
盡管名字叫做“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但這個“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和銀監(jiān)會、證監(jiān)會有著本質區(qū)別,它不僅是國企的監(jiān)督管理機構,還是國企的出資者和所有者。簡單來說,現階段的國資委不僅是“裁判員”,還是球隊的“教練員”。讓教練員給自己的球隊當裁判,一方面無法保證比賽的公平,另一方面也無法保證教練員的客觀。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打破這種悖論,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實現突破。
第一個突破點是明確“裁判員”的職能定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jiān)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不再提管人、管事、管資產的有效結合,這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未來“裁判員”將逐步退出“球隊”的日常運營,將監(jiān)督管理的重點從“球隊”轉向“聯(lián)賽”。
第二個突破點是設置獨立的“教練員”?!稕Q定》明確提出“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yè)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這意味著未來的出資人權利將從國資委分離出來,由獨立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來直接行使,“教練員”將不再由“裁判員”兼任,建立“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的三級架構。
第三個突破點是市場化選聘“運動員”。在既有的體制下,教練員自己擔任裁判,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難免用人唯親、家族式管理。此次《決定》明確提出,“國有企業(yè)要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實際上相當于以市場化的方式公開選聘“運動員”,這有助于提高“球隊”的競賽水平。(第二作者系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