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出產藍瓷而聞名的荷蘭代爾夫特在新能源領域亮點頗多,特別是在研發(fā)領域,它甚至被一些人稱為歐洲風電產品研發(fā)的“鼻祖”。
2016年,一家英國拆遷公司接到任務,前往南伯恩市(Southbourne)拆除一座老舊的二層小樓。當壁爐后的紅磚墻被推倒后,工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墻后居然藏著一面白底藍花的“陶瓷墻”。
經過考古專家鑒定,這面陶瓷墻的總價值超過50000英鎊,每塊瓷磚價值起碼在1000英鎊以上。如此高的價值,不僅因為它們建于100多年前的維多利亞時代,而且每塊磚都來自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著名瓷都——荷蘭代爾夫特(Delft)。
藍色瓷都
代爾夫特位于荷蘭政府所在地海牙和世界第一大港口鹿特丹中間,或許是區(qū)位的原因,這座人口不到10萬人的小城市很不起眼。很多中國留學生甚至把這里稱為“代村”,一是因為小城面積的確不大,二是因為這里質樸溫馨的小鎮(zhèn)氣質。
然而,歷史上代爾夫特曾經在荷蘭一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荷蘭人非常喜歡橙色,無論是球隊球服、蛋糕裝飾還是建筑外表,橙色都是最常見的顏色之一。據考證,荷蘭人對橙色的熱衷,是因為要紀念全名為Willem van Oranje的威廉一世。
17世紀40年代,當時還是尼德蘭的荷蘭在經濟和商業(yè)方面已經相當發(fā)達:安特衛(wèi)普是世界金融中心,鹿特丹港口的貨運量也達到全球半數(shù)。然而,西班牙保守而嚴苛的統(tǒng)治,讓本地商人的利益嚴重受損,這引發(fā)了很多人的不滿。于是,出身貴族家庭的“橙色親王”(荷蘭語Oranje意為橙色)威廉一世從代爾夫特起家,帶領軍隊打敗西班牙統(tǒng)治者,于1648年建立了獨立的國家。
今天,沿著代爾夫特的老運河漫步,仍能在老建筑群里發(fā)現(xiàn)當年。大名鼎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VOC標志銘刻在運河畔的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上,提醒著人們這個著名商貿中心的輝煌歷史。
17世紀,也是代爾夫特藍瓷產業(yè)最為輝煌的時代。今天,人們對這種瓷器的來源說法眾多,主流說法是來自工匠的引進再研發(fā)。公元16世紀初,為了躲避戰(zhàn)火,一些意大利燒瓷工匠把作坊北遷荷蘭,而代爾夫特正是他們的落腳地之一。
從17世紀起,荷蘭東印度公司從遠東帶回了大量中國青花瓷器,因為制作精美,這種瓷器一經面世就大受歡迎。但進口貨價格高昂,只有少數(shù)富裕人群才有能力購買。為了迎合市場,聰明的工匠開始仿制中國青花瓷,并用當?shù)厝耸煜さ氖ソ浌适潞惋L景花卉作為圖案。很快,中國青花瓷的山寨貨——代爾夫特藍瓷就打開了市場。后來,明朝遭遇了連年戰(zhàn)亂,出口到歐洲的瓷器數(shù)量大幅下滑,甚至一度銷聲匿跡,加大了市場對代爾夫特藍瓷的需求。
另一個推進代爾夫特藍瓷發(fā)展的原因是當時歐洲各地的建城熱。不難想象,美觀實用、易于清潔的瓷磚成為建筑業(yè)的寵兒。據估計,代爾夫特生產的藍花瓷磚有8億塊之多,遍布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的皇宮廣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街道。
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中期,藍瓷迎來了黃金時代。
綠色鼻祖
在代爾夫特藍瓷風靡歐洲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思路:對于既有資源的巧妙創(chuàng)新。這也是荷蘭人對于創(chuàng)新的一種主流思路。眾所周知,和很多歐洲國家相比,荷蘭本身的資源儲量并不多,因此,荷蘭的創(chuàng)新優(yōu)勢在于最優(yōu)化地整合利用已有資源,以尋找最佳性價比。
代爾夫特正是這種思路的最佳實踐者。為了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目標,這座城市充分重視教育和研發(fā),世界頂級理工大學之一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就坐落在這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前身是荷蘭皇家學院,創(chuàng)建于1842年。經過175年的發(fā)展,目前這所大學擁有近2萬名學生和3千多名教授及科學家,其中包括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它不僅是荷蘭規(guī)模最大、學科最多的理工大學,而且其排名居歐洲和世界最著名的大學排名榜的前列。
進入21世紀后,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又站在了歐洲新能源發(fā)展領域的最前沿。它以歐洲新能源2050規(guī)劃為藍圖,提出了荷蘭的《代爾夫特新能源倡議》。這個倡議旨在動員政府、市場、科研和其他相關領域通力合作,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在能源轉換、存儲、交易和運輸?shù)汝P鍵方面使荷蘭成為歐洲新能源發(fā)展的門戶。
近年來,代爾夫特在新能源領域亮點頗多,特別是在研發(fā)領域,甚至被一些人稱為歐洲風電產品研發(fā)的“鼻祖”之一。其中,最值得稱道的科研項目是深海浮動平臺式風電站和巨型風箏式風電系統(tǒng),這個面積25平方米,引線長達400米的“巨型風箏”可以產生20千瓦的電能。在太陽能開發(fā)上,他們則注重新型光伏材料的開發(fā)和提高光伏電池的性價比,無反射的超級黑色硅板光伏電池和納米材料是他們研究開發(fā)的重點。
除了頂尖大學引領理論和技術,代爾夫特市也在2003年制定了本市能源行動規(guī)劃,目標是2012年把本市能耗降低到20世紀90年代的7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費量的5%。
在這一目標下,“綠色經濟”受到歡迎。市政府因勢利導,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報紙、網站和社交媒體等造勢,2011年代爾夫特市政府出臺了本市2050能源規(guī)劃。規(guī)劃以荷蘭國家能源改造規(guī)劃為藍本,以能源改造為基礎,合理用能為方法,市政府首先和大學、市煤氣公司和宜家等大型企業(yè)簽訂協(xié)議或者意向書。同時成立了一個350萬歐元的專門基金作為本市能源改造的貸款,讓有意愿加入新能源改造的企業(yè)和個人能夠實現(xiàn)目標。
此外,代爾夫特在人口集中的老城區(qū)對建筑的通風、供熱、保溫設施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通過安裝光伏電池板,實現(xiàn)熱循環(huán)利用,采用最新節(jié)能技術,使代爾夫特老城區(qū)的能效顯著提高。
代爾夫特還有一個標簽——古典油畫大師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家鄉(xiāng)。除了《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維米爾另一幅著名的畫作是《代爾夫特的街景》。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400多年前代爾夫特城市的景象。當下,畫中的綠樹、紅瓦、藍天、運河仍然能夠被找到,這背后,能效利用和綠色經濟的推進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