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wǎng)訊:安德烈亞斯·高滋,瑞士聯(lián)邦環(huán)境署副署長、國家自然災害防治委員會主席,負責中瑞水資源合作協(xié)議的實施
當人們在歐洲讀到有關三峽工程的文章,這些文章通常是帶有批判性甚至是完全負面的。人們尤其擔心的是,自然界會因為這一工程的介入而失去平衡,或者百萬居民因為這項“瘋狂的工程”而要舉家遷徙的事必須要受到指責。能夠證明這項工程的可持續(xù)性的信息,即社會、經(jīng)濟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的信息,人們很難找到。
對于這項工程的評價,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局限于某一個特定領域或專業(yè)。鑒于三峽工程對很多不同領域都有影響,所以不能不從全局的更高層面進行思考。
在我思考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想到了一棵樹:在歐洲,一個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它的各個領域通常都會用“樹形圖表”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這也揭示了樹木和人類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多相同的特征:樹木和人類都有根。任何有根的人,都有自己專屬的無可取代的位置。但一場“風暴”卻可以拔去樹木和人類的根,不僅只是樹木的根基,還包括人類留下的年輪。根據(jù)年輪,我們可以清晰地辨識出我們經(jīng)歷的好時光和壞時光。茂盛的大樹使樹葉更加靠近光源,傳遞水分和營養(yǎng)素。當人類的大樹倒塌,經(jīng)濟枝杈也崩潰瓦解。這個比較告訴我們,樹木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人類或者社會的生存標準。
第二個想法是水:當我們考慮到,人類身體的百分之六十是由水組成,而人類大腦甚至百分之七十是由水組成,一切就很清楚,盡管水不是全部,但是沒有水任何物體都無法存在。水就是生命!好的水資源就意味著好的生命,好的生命就意味著更好的生活質量。而當我們考慮到干旱或者洪水都可能危及或者摧毀生命,那么水也可以意味著“死亡”。
我的第三個想法是把“生命之樹”和“水”結合在一起:如果我們可以鳥瞰的話,河流的流域正如樹木一般。這個流域的城市形成了這棵樹的“果實”。這棵生命之樹也就成了水之樹。就像對一棵樹的悉心照料是保證它茁壯成長的關鍵一樣,對流域內水資源的管理同樣也是一個社會生活水平的中心要素。
對一棵樹照料的目的是為了有更好的果實。對一個流域的管理是為了使城市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在1800年左右,全世界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比例僅為2%,而今天城市人口的比例已達到約50%,并且據(jù)估計到2030年這個比例會上升到60%。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實施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果實的高品質或者城市生活的高質量取決于一棵樹,換句話說,一個流域內任何時期都必須有足夠的高品質的水資源。極端水體比如洪水或者低水位都是人們不希望發(fā)生的。自然形成的湖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向我們展示了自然界如何很好地處理這些極端水體,并把它們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比如博登湖,它是萊茵河流域最大的天然湖泊,入湖水量的變動范圍為1∶72,出湖水量的變動范圍僅為1∶10。
長江是中國最長和世界第三長的河流。盡管它流經(jīng)的區(qū)域不到中國面積的五分之一,它卻供養(yǎng)了中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它的狀況不僅對流域內四億多的人們,而且對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因此長江流域代表了中國最重要的“水之樹”。這條河流在2000多年前就有過洪災的記述,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近年來受洪水威脅的人口已達上億人,這個事實說明了洪水會造成巨大的危害。僅憑這點就足以成為我們治理好長江的原因。
早在1921年就出現(xiàn)了一個想法,也就是把長江過多的水在三峽地區(qū)用堤壩圍成人工湖。但是限于當時有限的專業(yè)知識以及技術狀況無法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1954年。多虧了科技的進步,這項計劃得以重新啟動,在經(jīng)過詳細的調查和長時期大范圍的論證后,于1994年開始進入工程建設。
在最初,這項工程被構想為可以同時達到多種目的。即在洪水高峰期時保護下流區(qū)域防洪安全,同時兼顧發(fā)電、航運以及利用排水進行灌溉的目的。
三峽大壩的建設,形成了一個長度為660公里、平均寬度為1.8公里的人工湖。這個湖的總庫容共計393億立方米,相當于長江年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的4.09%,相當于三峽壩址的年徑流量4510億立方米的8.71%。
這項工程竣工后,在汛期可以最大攔蓄221.5億立方米(千年一遇)的洪水。通過工程建設前后洪水事件的對比,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一數(shù)字帶來的重要意義:
三峽大壩最重要的設計除了更好地改進防洪工作外,還能充分利用水力資源。初期規(guī)劃建設26臺弗蘭西斯反擊式水輪機,每年可以產(chǎn)生84.7TWh(1TWh=10億度)的電力,目前增加了6臺地機組,使整個三峽工程建成了32臺水輪機,每年可以產(chǎn)生88.2TWh的電力。這些比瑞士所有的水力工程總發(fā)電量的兩倍還多。通過這個對環(huán)境無污染的能量,每年可以節(jié)約幾百萬噸的煤炭。毫無疑問,這種節(jié)約對空氣質量和二氧化碳的減少釋放都有積極的作用。
多虧了航運船閘的建設,新建的大壩對重慶地區(qū)的水資源供給沒有造成障礙。正相反,船閘的規(guī)劃建設和對建壩抬高水面,解決了枯水期水淺礁多急流的問題,使得每年過壩的貨運量增加到了5倍,運輸花費下降了35%。很容易理解,其他的運輸方式比如火車或者公路都會對環(huán)境造成很大的負擔。
與洪水季節(jié)一樣,旱季時,三峽工程也可以根據(jù)需求調節(jié)蓄水量。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干旱的發(fā)生由于氣候變暖而表現(xiàn)得日益嚴重。
“水之樹”的形象非常合理地展示了三峽工程建設的可行性,這項工程將會提高“果實”的質量,或者換句話說,將會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
盡管有眾多優(yōu)點,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這項工程對少數(shù)人也同樣造成了消極的后果。與此同時我想到了那些因為這項工程而不得不舉家遷徙的人們。我們很容易理解,一位農民要離開他祖先留下的土地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但是這個犧牲是值得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整棵樹的收獲。
三峽工程是廣闊的長江流域生活水平提高和保持的一個必要條件。然而,必要的意思并不等于是足夠:對于水資源狀況的掌控以及泄洪的方式方法目前是、并且一直會是保護這項設施積極工作的中心意義?;谶@種發(fā)展和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的氣候變暖的狀況,對于洪水管理將會越來越嚴格,甚至有必要構建其他的人工湖。
如果對于防洪沒有好的基礎和明確的標準,管理工作就無法持續(xù)進行。2011年的防洪情況表明,目前現(xiàn)行的處理是成功的,讓人欣慰的。但是這些標準持續(xù)的檢驗和監(jiān)測手段的更新也要一直符合進一步的需求。
2005年4月17日在武漢舉辦的第一屆長江論壇上,中央政府和十一個省的地方政府達成了以下幾點重要的指導方針:一、保證飲用水的供給;二、保證抗洪工作;三、保證河流的生態(tài)功能;四、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通過我本人多次在長江的訪查,我非常高興地斷言,我們已經(jīng)將之前的計劃付諸實踐,并且所有的努力也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ü?jié)選自2012年4月3日在蘇黎世生命博覽會可持續(xù)性論壇上所作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