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影響之深、之廣,歷史罕見,甚至超過了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和此后的歐債危機。
據媒體報道,在歐洲,德國汽車“三巨頭”大眾、戴姆勒和寶馬均宣布,旗下歐洲工廠暫時停產;
日本豐田汽車法國工廠、本田和日產的英國工廠也已宣布停產計劃;
法系雷諾的摩洛哥、法國工廠面臨生產暫停,標致雪鐵龍集團宣布關閉其在歐洲的15家工廠至3月27日;
英國品牌捷豹路虎位于斯洛伐克和英國的工廠,將相繼停產;
韓國車企現代和起亞東歐工廠,從3月23日開始停產兩周;
沃爾沃在瑞典的三家工廠,將從3月26日關閉至4月14日;
3月20日,世界最頂級豪華品牌勞斯萊斯也宣布,將停產兩周……
相比于傳統(tǒng)車企的艱難處境,電動車更難。
如今,電動車市場尤為脆弱,不僅僅是受到疫情影響,也是因為電動車市場相對年輕,而且核心技術比如電車電子、電池都需要全球采購。
在過去的一個月特斯拉市值跌掉一半,很大關系是在中國的工廠停工。
而電動車往往又比燃油車價格貴,或者性價比低一些,如今就更難賣了。
舉個例子。
去年福特野馬發(fā)布了一臺MACH E新車。這是福特MUSTANG家族55年以來首次加入的新成員,它的面世標志著福特進入電氣化新時代。
這輛車的出現,讓對于電動車感興趣的用戶振奮,畢竟這可是福特的車,而且是目前市場上唯一可以和特斯拉MODEL Y決一死戰(zhàn)的車型。
但市場份額還是極為有限。
更為關鍵的是,近些日子油價一降再降,更是讓電動車日子難熬。甚至在海外,油價下降對于電動車行業(yè)的打擊,比新冠肺炎還要厲害。
電動車,一般都要比燃油車和混動車價格高,目前處于技術不成熟,可選擇的車型又頗為有限,自然造成消費者遲疑和動搖。
何況在歐美,也不限牌照。所以除了對電動車是真愛,理智消費者很難主動去支付那份“新技術溢價”。
當然,現在油價是不合理的低,原油價格比水還便宜。所以油價遲早會漲回去。
而在如今的肺炎疫情下,經濟衰退甚至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在所難免,而這種恐懼,會讓消費者花錢更為精打細算。實在需要車,買二手車和混動車更經濟實惠。如果經濟復蘇速度很慢的話,大部分消費者還是更愿意去買比較熟悉的產品,這也是人之常情。
另外一個制約電動車發(fā)展的因素,依舊是法律法規(guī)。目前歐盟和中國對于排放的要求越來越嚴苛,客觀上推動了新能源車的生產和銷售。
而美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聯(lián)邦和各州的政策,包括繳稅政策都不一樣,所以并不算是一個“單一市場”。
當然,從長遠來看,電動車畢竟還是有很大發(fā)展?jié)摿?,此時的發(fā)展甚至受到了無人駕駛技術的助力。
特別是疫情期間,無人駕駛技術被倒逼,反而發(fā)展很快,近兩個月的融資信息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市場的真實需求出現了,疫區(qū)尋求更好的物流,而人命關天,人也不夠用,這時候真的需要無人駕駛。
在方艙醫(yī)院里,無人小車來回穿梭送藥;在城市街道中,無人車噴灑消毒液。甚至無人車已經可以在小區(qū)里配送新鮮的果蔬食品。
而無人駕駛技術搭載在電動車上一直是絕配,因此協(xié)同發(fā)展也算是疫情對于慘淡電動車行業(yè)的一點點正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