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越 童海華 廣州報道
近日,江西特種電機股份有限公司(002176.SZ,以下簡稱“江特電機”)因深交所問詢引發(fā)關注。2019年業(yè)績快報顯示,江特電機實現營業(yè)總收入26.42億元,同比下降12.4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52億元,同比下降23.56%。事實上,2018年江特電機就已經巨虧16.6億元,2018年商譽減值損失高達14億元。
2004年至2017年,江特電機合計實現凈利潤約8.75億元,這意味著早在2018年,江特電機虧損已經一次性吞噬該公司此前14年利潤總和。此番連續(xù)兩年虧損,也意味著江特電機即將面臨退市風險。江特電機在近期回復深交所的問詢函中表示不存在利用資產減值事項進行利潤調節(jié),否認業(yè)績“大洗澡”的情形。
《中國經營報》記者就相關問題聯(lián)系江特電機方面采訪,江特電機表示,一切以發(fā)布的公告為準。
新能源汽車埋隱患
江特電機此輪巨額虧損,與折戟新能源汽車不無關聯(lián)。
公告顯示,江特電機處置江蘇九龍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龍汽車”),成交價僅5.13億元,股權投資損失 4.99億元。九龍汽車經營虧損 1.42億元 ,H01新能源乘用車項目損失1.07億元。因為出售九龍汽車后,H01乘用車項目失去資質,前期投入出現損失。三項新能源汽車損失合計7.48億元。此番隱患早已埋下。
公告顯示,江特電機作價29.12億元高溢價收購了九龍汽車,此時九龍汽車凈資產4.78億元。在后續(xù)公告中,江特電機坦承因收購九龍汽車100%股權產生商譽20.83億元。
收購九龍汽車,相關公告顯示,具體分為三步。2015年,江特電機以現金方式分兩次分別購買九龍汽車32.62%、18.38%股權。共計付出現金14.8億元。2016年1月 ,江特電機以發(fā)行股份的方式購買了九龍汽車剩余49%的股權。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記者計算發(fā)現,在購買九龍汽車之前,江特電機2004年至2014年,11年其合計實現的凈利潤約為3.57億元左右。
江特電機在高溢價收購九龍汽車時候,曾簽訂相關協(xié)議。協(xié)議顯示,在2015到2017年協(xié)議期內,九龍汽車原股東承諾,期內凈利潤總和不低于7.5億元。據江特電機公告計算,從2015年至2017年,三年時間九龍汽車實現凈利潤7.68億元,剛好過協(xié)議承諾的7.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收購協(xié)議規(guī)定的期限2017年一過,九龍汽車就開始出現虧損。相關公告顯示,2018年,九龍汽車凈利潤約為-1.09億元。
事實上,江特電機高溢價收購的九龍汽車,部分產品模仿痕跡較重。比如其出產的商務車車型艾菲,不論是名字,還是車型,與商務車著名車型豐田埃爾法相似度較高。區(qū)別在于埃爾法售價高于40萬元,艾菲售價在10萬元左右。除此之外,九龍汽車還有產品外形近似豐田海獅。
2017年,九龍汽車還曾嘗試氫能源汽車。中國江蘇省委官方網站揚州站顯示,在氫燃料方面,九龍汽車的樣車制作目前已經進入工信部公告排期。2019年3月,江特電機董秘也曾回復投資者,公司2018年銷售過氫能源車。但是車輛售價、銷售數量、盈利等關鍵市場信息,并未透露。
除了虧損賣掉九龍汽車,江特電機對汽車領域的部分投入也“打水漂”。
2016年,江特電機參股設計研發(fā)折疊電動汽車的日本 Four Link公司、研發(fā)生產鋰電池的日本 Oak 公司,后續(xù)江特電機未對相關公司追加投資。
此次,江特電機則披露稱,2019年底,公司派人專程實地考察,兩公司辦公場所均無人上班并已搬空,公司負責人失聯(lián),因此判斷公司已停業(yè),對兩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全額計提減值,損失1000萬元。
退潮下的“裸泳”
此番新能源汽車折戟,江特電機迎來巨虧。
江特電機主營業(yè)務,包括汽車電動機和鋰電新能源產業(yè),這些與新能源汽車形成上下游關系。
另外,地方政府也對江特電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fā)展予以期待。
江特電機批復的相關公告顯示,2013年4月,江特電機收到江西宜春經濟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下發(fā)的批復。該文件稱,江特電機投資發(fā)展鋰電新能源產業(yè)對宜春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具有重要意義。經研究,同意撥付企業(yè)發(fā)展資金2779萬元,用于江特電機“新能源電動車”項目發(fā)展。
目前,不論是經營虧損,還是后續(xù)折價售賣,都顯示江特電機收購以失敗告終。
記者查閱江特電機公告顯示,2015年12月,江特電機收到2015年國家新能源補貼共計10.844億元。2016年,九龍汽車收到北京市撥付的新能源補貼1.5億元。
九龍汽車2015~2017年三年的利潤總共7.68元,三年利潤,不及其2015年一年收到的新能源補貼多。
據悉,中國政府從2010年開始向新能源汽車提供財政補貼。隨著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的出現,國家主管部門2016年曾進行大規(guī)模新能源汽車騙補核查,此后補貼標準也進入退坡通道。根據財政部2015年發(fā)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階梯退出安排,中國政府計劃2017~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較2016年下降20%,2019~2020年下降40%,2020年后補貼政策退出。
江特電機之外,近日,上市公司福建海源復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529.SH,以下簡稱“海源復材”)新能源汽車投資也出現重大挫折。
海源復材公告顯示,其投資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云度新能源,經營情況惡化,生產停產、銀行賬戶被凍結、被列入失信名單。
海源復材表示,由于云度新能源為非上市公司,無法從公開市場獲得云度新能源的公允價值,且云度新能源尚未盈利,公司以同類型上市公司市銷率作為參照指標,計算云度新能源公允價值。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累計確認投資收益損失10.4億元。
天眼查顯示,海源復材主營業(yè)務為智能裝備和復合材料,同樣處于新能源汽車上下游。
業(yè)內專家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企業(yè),希望通過進軍新能源汽車擴充產業(yè)鏈,難度較大,需要雄厚資金,否則很難周轉靈活。而由于此前在汽車領域投資缺乏經驗,很容易判斷失誤。目前隨著國家新能源補貼逐步退坡,新能源汽車進入淘汰賽,此前上市公司相關投資失敗案例也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