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智慧城市,離不開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話題。在12月16~17日舉行的2019(第八屆)國際智慧城市峰會暨智慧生態(tài)博覽會上,新技術被頻繁提及。不過,除了技術,峰會上許多專家也呼吁,關注智慧城市更本質的要求——如何解決人的需求、為人服務,勿讓目標和手段倒置。
“我們是借助技術力量來優(yōu)化管理、促進發(fā)展,使城市更宜居更美好?!敝袊こ淘涸菏抗手覐娬{,智慧城市僅有ICT技術是不夠的,更要對現(xiàn)代城市形成新的認知。
此次峰會上,不僅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亦有許多經濟學學者,以及公共治理、城市管理層面的專家。從以人為本角度,他們如何看待智慧城市建設與發(fā)展?
“不能用老處方治新病”
“智慧城市是城市未來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不是搞不搞的問題,而是怎么搞的問題。”郭仁忠認為。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智慧城市,要認識城市新的范式,建立新城市科學。
上世紀50年代左右,全世界超過1000萬人口的城市只有兩個:紐約和東京。彼時,擁有100萬人口已算是大城市。到了2018年,全世界有33個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預測到2030年,會有43個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這個判斷可能還保守了一點?!惫手艺f。
在我國,城鎮(zhèn)化仍在不斷推進,大城市仍在聚集和生長。而伴隨發(fā)展要素聚集與新技術革命,城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發(fā)生變化?!白兓氖澜缣魬?zhàn)著傳統(tǒng)城市范式?!惫手艺f。
舉個例子,隨著知識更新周期縮短,技術迭代與顛覆性技術誕生速度變快,人的工作流動性增加,穩(wěn)定性下降。比如美國一些著名IT公司——Facebook員工平均工作時間約為兩年多,這算很長了,而較短的如Uber只有一年多。
“我們過去說希望有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在一個單位做一輩子,從這個數據來看,穩(wěn)定工作對年輕人而言基本不存在?!惫手艺f。
這個變化又會影響“職住平衡”概念。買房我們希望能住幾十年,但工作是經常流動的,流動性和居住穩(wěn)定性形成一個矛盾。再者,傳統(tǒng)城市建設以家庭為居住單位來進行研究。但是當下,很多人在家里待的時間不如在單位待的時間更長,或者在路上待的時間長,這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因素。
同樣,人們的家庭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1982年,中國家庭平均規(guī)模是4.3人,到2015年是3.1個人,這也意味著整體看當下家庭只由兩代人組成。一個具體情況是:小孩放學時年輕父母還未下班,小孩由誰來照顧?曾經深圳有企業(yè)在自己的寫字樓里設立幼兒園,但這又不符合相關規(guī)定。因為幼兒園不能建在寫字樓、商住樓里,這又是一個矛盾。
“我們現(xiàn)在還需要找到城市運行規(guī)律,探索存在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惫手腋嬖V《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建設智慧城市,要探索新的城市科學范式、研究新的城市管理,“不能用老處方來治新病”。
用公眾智慧建設智慧城市
如何應對這種變化?諸多嘉賓都提到公眾參與理念。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提出:“以50年為周期的城市規(guī)劃,其實與三年不到的技術迭代之間有著巨大落差?!?
不過,除了“自上而下”的城市規(guī)劃,城市發(fā)展也應有“自下而上”的機制產生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規(guī)劃及設計系講座教授葉嘉安提到,從國際情況來看,城市規(guī)劃思路已經發(fā)生變化?!?960年代,是基于科學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而當下,通常講究公眾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眾參與背后,也要有相關信用系統(tǒng)、防欺詐系統(tǒng)等作為支撐。因此,在葉嘉安看來,AI技術的進步,最終可以幫助我們的管理變得更好。
作為智慧城市實踐相關企業(yè),劉松也認為,城市問題應該由城市里的每一個人來貢獻智慧。他提出,要考慮怎么利用“活”的數據,利用正在運行的反饋,利用市民評價以及市民智慧,這就要求數據共享、眾生協(xié)作和全局聯(lián)動。
無獨有偶,華為EBG中國區(qū)智慧城市首席專家聶俊宇也談到眾生協(xié)作概念。聶俊宇提出“四新”理念——新連接、新沃土、新體驗、新價值。
他表示,“四新”方案其實是架起(數字城市)橋梁,串起城市智慧提供者和城市集成者,“我們希望在座各位都成為城市智慧的提供者,而不是僅由兩、三家企業(yè)來做”。他舉了一個例子。歐洲有一個小鎮(zhèn),一位居民對城市管理不太滿意,于是他設計了相關APP,發(fā)布在網上給小鎮(zhèn)居民使用。使用后效果很好,政府就收購了它的版權,并將其作為城市的一個象征。
不過,目前,中國智慧城市涉及的5G、AI等技術都非常復雜,普通居民和企業(yè)如何作為智慧提供者?聶俊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華為在建設將復雜技術集成的平臺,“一位居民可以不懂編程,在網頁上拖拽幾下,就做出一個城市相關的APP,甚至可以把你的東西以建議或者演化的方式推給政府?!比绱俗寕€人、企業(yè)也能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助力城市發(fā)展過程中。
最終,這個平臺希望能建設成“孿生”的數字城市,而要達到這個目標,“至少不是近5年能實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