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企涉足Pack及電機電控領域產業(yè)化布局已經大勢所趨,但商用車企布局三電的動作此前并不多見。
但從2018年開始,這種局面正在被打破,高工電動車(微信號:weixin-gg-ev)注意到,包括宇通、東風、南京金龍等商用車領域的排頭兵已經開始布局核心三電的產業(yè)化。
去年11月,東風宣布旗下6家零部件公司重組成立東風電驅動系統(tǒng)有限公司和東風汽車底盤系統(tǒng)有限公司兩家零部件公司。
實際上,早在2018年5月,東風汽車就先后與深圳航盛、寧德時代分別合資設立電控系統(tǒng)公司東風航盛、動力電池公司東風時代。加上上述電驅動公司,東風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實現電動車核心三電資源的全方位布局。
與東風的“高調”不同,客車龍頭企業(yè)宇通已在2017年悄無聲息的注冊成立了一家鄭州深瀾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高工電動車獲悉,該公司就主要以動力電池Pack為主業(yè),并在2018年第311批公告中以宇通新能源客車動力總成配套商的身份亮相,以此走進公眾視野。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5年,開沃汽車集團就在南京設立了南京創(chuàng)源天地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南京創(chuàng)源)。目前,依靠南京金龍整車資源帶動,南京創(chuàng)源的動力電池在南京金龍大中型客車中的配裝率已經過半,在純電動物流車中的配裝率也達到50%。
主流商用車企密集布局核心三電產業(yè)化的背后,有著多方面的戰(zhàn)略考量,經歷了前幾年的補貼驅動之后,商用車市場已經走到市場化的臨界點,降低成本、確保供給、提升產品綜合競爭力是擺在車企面前最為緊迫的命題,而挺進核心三電,也自然成為化解上述命題的“解藥”。
一,降低成本。迫于新能源汽車補貼持續(xù)退坡和市場競爭加劇的壓力,主機廠都在通過各種方式積極降低整車成本,而核心三電作為電動車的核心部分,占整車成本超5成,自然而然成為降本的首要部分。
以電機電控為例,業(yè)內人士的一致觀點是,電機電控的主要成本是其開發(fā)成本,例如為銷量僅1輛的車型和1萬輛的車型開發(fā)的電機電控成本是一樣的。而車企自主布局,一旦成功研發(fā)后,可實現平臺化生產,從而實現降本功效,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優(yōu)化電機結構、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及提高電控用元器件核心競爭力等達到降本。
南京創(chuàng)源就在核心三電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儲備,包括pack輕量化、電機電控一體化整合等來提升整體效率,并通過技術的改進來不斷優(yōu)化成本。按照其規(guī)劃,該業(yè)務版塊將會成為開沃汽車旗下商用車及乘用車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二,確保優(yōu)質三電資源供給。以動力電池為例,高工電動車2018年整車巡回獲悉,當前所有主機廠都一致認為高端電池產能供不應求,主機廠可選范圍有限,而在補貼退坡和電池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趨勢下,優(yōu)質電池產能供應緊缺的現象或在2019年更加突出。
GGII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56.98GWh,其中排名前十的企業(yè)合計產能約47.2GWh,占整體的83%,而僅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企業(yè)的產能占比就高達61.35%??梢灶A見,主機廠不僅面臨著降低成本的巨大壓力,同時還要應對潛在的供給風險。
而商用車企業(yè)布局核心三電,不僅可以保證公司旗下新能源商用車型穩(wěn)定且優(yōu)質的三電供給,未來甚至可以實現逐步開放,為整車企業(yè)帶來豐厚利潤。
以宇通客車為例,此前,其新能源客車主要從寧德時代采購電池包。但2017年注冊成立深瀾動力后,其部分動力電池系統(tǒng)業(yè)務開始逐步由深瀾動力配套,未來對電池廠商的依賴將進一步降低。深瀾動力總投資10億元,規(guī)劃年產能16GWH,能滿足10萬輛以上新能源商用車的電池系統(tǒng)需求。業(yè)內分析,未來規(guī)模化后,不僅可以完全滿足內需,甚至可以對外出售。
三,提升產品綜合競爭力。布局核心三電有助于車企掌握核心領域的技術儲備,從而提升整車性能,提高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以電池為例,PACK較之電芯更加關系到全方位、系統(tǒng)化的管理,在將眾多電芯通過串并聯連接時需要考慮到熱管理、BMS、結構設計等,關系到能量密度、安全性等。而相比電池廠,整車廠對整車工況的理解更為深入,在組裝PACK時考慮的是整車的整體設計,這樣設計出來的車型將更符合用戶需求,也更具競爭力。
上述背景下,南京金龍和宇通等商用車企選擇直接涉足三電,另外東風等不僅自主研發(fā),還選擇與相關領域領軍企業(yè)合資建廠,綁定優(yōu)質資源;如東風和深圳航盛、寧德時代合資設立電控、電池公司。另據了解,北汽福田計劃與力神在河南商丘設立合資電池廠,滿足福田汽車及商丘周邊新能源市場的需求。
GGII分析認為,隨著補貼的進一步下降,優(yōu)質三電資源緊缺的現象將更突出,未來誰能掌握核心三電資源,誰就能在新能源商用車的新一輪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可以預見,未來,越來越多的商用車企將進入該領域,優(yōu)質三電資源供應格局將重塑。
值得注意的是,涉足三電產業(yè)化并非適合所有商用車企,這種戰(zhàn)略所需要的前提是,具備足夠大的體量,否則規(guī)模化效應帶來的成本降低可能并不明顯,甚至,還可能因此拖累主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