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來到這里參與今天的討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話題,因為我們在中國討論新能源汽車是非常恰逢其時的。在1890年,我們知道在英國和美國都開發(fā)出了電動汽車,倫敦有出租車使用的是40芯電池,有3馬力的動力,可能大家覺得比較少,它的行駛里程是50英里,基本上和我們現在很多的新能源純電動車的行駛里程是差不多的。
在1960年代,在TRW的工程師開發(fā)出了一款混合動力車原型,跟現在的豐田普銳斯非常不一樣,控制并不像現在的電子控制那么好,而且當時的汽油價格是非常便宜的。這款車造價過于昂貴,難以進行商業(yè)化的生產。1997年日本豐田推出普銳斯這款車型,是世界上第一款商業(yè)化的,以及在技術上成功的混合動力車。普銳斯的團隊是由內山田先生領導的,而且他現在已經成為了豐田的總裁,他也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管理者和工程師,普銳斯非常成功,使得其他汽車生產商措手不及。
除此,日產的電動車Leaf,歐洲版本是雷諾在歐洲出售,它的行駛里程只有70英里,所以說相對來說,并沒有讓人特別滿意。現在我們知道純電動車受到了環(huán)境保護者和汽車的記者特別歡迎的,但在歐洲每年大概七萬輛的電動車銷售出去,占整個市場1%,不到1/10,所以市場容量是非常小的。
為什么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很難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接受呢?其實對于行駛里程的焦慮是一個方面,對于混合動力車來說,它的成本往往是有一個額外的成本的,比普通車的成本要高。
對于純電動車其實行駛里程是最大的問題,對于混合動力車來說,成本和造價是一個問題。混合動力車可以很好的去平衡行駛里程的需求,但是為了讓混合動力車在大眾市場上取得成功,造價必須要降下來才可以。
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替代能源汽車,我們可以使用更好的發(fā)動機控制,輕量化的設計,包括車身的輕量化以及發(fā)動機的輕量化,還有更加的具有成本效率的設計。相比傳統(tǒng)的內燃機來說,新能源汽車也是有更好的前景,并且在未來可以和傳統(tǒng)的內燃機相匹敵。
現在就認定新能源汽車的失敗是言之過早的,而且為了讓新能源汽車取得進一步的成功,我們可以使用一個新的、更現實的角度來看待新能源汽車,主要側重以下幾個角度:
第一,我們現在對于環(huán)境的保護越來越關注,人們愿意保護地球,但是他們有其他的動機,他們要省錢或者獲取一些額外的樂趣。比如特斯拉的汽車就能夠讓人們感覺自己很拉風,所以特斯拉現在是全球最成功的電動車,特斯拉的車型每次充電可以行駛超過200英里。
另外我們也需要提醒政府注意這一點,如果消費者指望政府給予越來越多的補貼,這個是不太現實的,因為美國政府有財政赤字的問題,而且美國年度的財政赤字達到了1.5萬億美元,所以我們很難指望不斷的給新能源汽車給予財政補貼,從而能夠讓新能源汽車更廣泛的在市場上鋪開,因為政府沒有錢,就是這么回事。
第二,在硅谷和現有的汽車制造商之間的競爭可以讓我們整體的替代動力系統(tǒng)變得更加健康。當然,像特斯拉這樣的公司推動傳統(tǒng)的汽車制造商去更深入的、更加認真的對待純電動車以及其他的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和市場推廣活動。所以說這些競爭能夠讓整個市場變得更加健康,能夠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看到還有新的發(fā)展方向,除了電動車之外還有氫燃料電池車,這也是內山田先生不斷關注和支持的項目。但是豐田現在當然不能夠固步自封,不能夠自滿,因為現在看起來特斯拉是在電動車上取得了領先地位,而且這個競爭還在不斷的加速,我們非常開心的能夠看到這個競爭最后更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