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近日,國際能源署(IEA)發(fā)布了首份《全球能源與二氧化碳現狀》報告指出,2017年強勁的經濟增長推動了全球能源需求上漲了140.5億噸油當量,同比增幅2.1%,是過去5年平均水平(0.9%)的2倍多。其中,化石能源貢獻了其中近70%的需求增量,還有25%增量來自可再生能源,其余來自核能。
同期,全球能效提升速率下降,能源強度僅下降1.7%,低于過去三年平均水平。受上述能源需求增加和能效提升減緩的影響,全球能源相關的CO2排放量增長了1.4%至325億噸,創(chuàng)歷史新高,結束了過去連續(xù)三年的停滯態(tài)勢。報告系統(tǒng)分析了不同能源資源需求變化和相關的CO2排放情況,主要內容如下:
1、石油
2017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了150萬桶/日,同比增長1.6%,是過去十年平均水平的2倍多。其中60%的需求增長來自亞洲地區(qū),中國增幅最大,其次是印度。交通運輸行業(yè)需求強勁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需求增長強勁的另一個原因是石化行業(yè)需求旺盛,其中塑料和其他石化產品的需求增長最為迅猛。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需求強勁,但石化行業(yè)的石油使用對排放發(fā)展趨勢影響很小,因為大部分石油并未燃燒,而是轉化為其他產品,如塑料。
圖1 1985-2017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變化態(tài)勢(單位:百萬桶/日)
2、天然氣
由于供應充足、成本相對低廉以及主要經濟體的燃料轉換,2017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增長了1200億立方米,同比增幅3%,2倍于過去五年1.5%的平均增幅。其中,僅中國就占到了全球增長總量的近30%,標志著中國經濟結構正在向清潔能源轉型。此外,中國“打贏藍天保衛(wèi)戰(zhàn)”政策驅使燃煤鍋爐的加速淘汰、煤改氣的步伐加快,使得天然氣需求增長強勁。
歐盟的天然氣需求也顯著增長了約160億立方米,主要原因是經濟強勁增長驅使行業(yè)需求回升。但歐盟的天然氣消費量仍比2010年的歷史峰值低了10%以上。在美國,2017年燃氣發(fā)電天然氣需求量下降8%,抵消了一大部分世界其他地區(qū)增長需求。美國去年的情況凸顯了發(fā)電燃料相對價格對電力行業(yè)排放強度發(fā)展趨勢的影響:2017年天然氣價格略有上漲,使得燃氣發(fā)電受到可再生能源和煤炭的擠壓。天然氣需求增長的構成正在發(fā)生變化:在過去的十年中,全球一半的天然氣需求增長來自電力部門。而在2017年,超過80%的增長來自工業(yè)和建筑行業(yè),電力部門天然氣需求份額可能逐步下降。
圖2 2000-2017年間全球天然氣需求變化態(tài)勢(單位:十億立方米)
3、煤炭
2017年全球煤炭需求增長約1%至37.9億噸,扭轉了過去兩年連續(xù)下降趨勢。煤炭需求在2015、2016年分別下降了2.3%和2.1%,主要因為中國和美國等主要煤炭市場的電力行業(yè)需求下降。而2017年煤炭需求的反彈完全是由于燃煤發(fā)電量的增加所致,與前一年相比,煤炭的電力需求增長近3.5%。
亞洲地區(qū)的煤炭需求增幅最大,較2016年增加了3500萬噸。其中,中國電力行業(yè)煤炭需求同比增長約15%,主要是在炎熱的夏季空調制冷需求旺盛所致。盡管建筑和工業(yè)用煤量持續(xù)下降,但電力行業(yè)的強勁增長還是推動了中國煤炭需求上漲了0.3%,結束了過去三年需求持續(xù)下滑的態(tài)勢。盡管需求反彈,但中國的煤炭使用量仍低于2013年的峰值。在印度,煤炭需求增長速度低于2016年。而亞洲其他經濟體,如韓國電力行業(yè)的煤炭使用量增加。由于燃煤發(fā)電需求穩(wěn)定,美國和歐盟的煤炭需求僅下降1.6%和0.5%,下降幅度不足以抵消其他地區(qū)的增長。盡管2017年經歷了上漲,但全球煤炭需求仍遠低于2014年39.27億噸的峰值。
圖3 2005-2017全球煤炭需求變化態(tài)勢(單位:百萬噸)
4、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2017年能源消費增幅最大的能源資源,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約四分之一來自可再生能源。電力行業(yè)在低碳能源增長中發(fā)揮了最重要的作用,2017年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量增長了6.3%(+380 TWh),使得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裝機總量的份額上升到了25%。其中,中、美兩國占到可再生能源電力增量的一半,緊隨其后的是歐盟(8%)、日本和印度(各占6%)。風電在可再生能源增量中的占比最高為36%,其次是太陽能光伏(27%)、水電(22%)和生物能源(12%)。中國占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發(fā)電裝機增量之和的40%。而近40%的水力發(fā)電裝機增量來自美國,歐盟的水力發(fā)電裝機容量則減少了近十分之一。歐盟、中國和日本占全球生物能源增長的82%。
2017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可再生能源(不包括水電)發(fā)電量第一大國。到2017年底,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接近400 GW。其中,中國太陽能光伏新增裝機容量超過50 GW,超過煤炭、天然氣和核能新增裝機容量之和。僅2017年,中國新增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就與法國和德國的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之和相當。同期,美國太陽能光伏新增10 GW,較2016年下降30%,但仍是歷史第二高值。印度新增光伏裝機8 GW,是2016年的2倍,創(chuàng)歷史新高。2017年,歐盟新增風電裝機達創(chuàng)紀錄的15.6 GW,其中海上風電3.1 GW。得益于風電裝機持續(xù)增長,2017年全球風電裝機總量達到了510 GW。
圖4 不同可再生能源電力年度增幅變化態(tài)勢(SDS-2017-40是IEA 可持續(xù)發(fā)展情景預測)
5、電力
2017年,全球電力需求增長780 TWh,同比增長3.1%,顯著高于同期全球能源需求增幅。新興經濟體的電力需求增長仍舊與其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在中國,近7%的強勁經濟增幅和炎熱夏季驅使電力需求增長6%(+360 TWh);在印度,電力需求增長超過12%(+180 TWh),超過7%的經濟增速。這兩個國家電力需求增量之和占到了全球電力需求增量的70%,另有10%來自亞洲其他新興經濟體。發(fā)達經濟體占電力需求增長的10%,平均需求增幅不到1%。在美國,電力需求較2016年水平下降近80 TWh。在歐盟,電力需求增長2.3%(+75 TWh),與預測的2.3%經濟增幅相當。日本的電力需求也增加了15 TWh左右。
2017年,可再生能源新增發(fā)電量380 TWh,占全球新增發(fā)電量的近一半,使其在全球電力構成中的份額達到25%的歷史新高。2017年可再生能源新增發(fā)電量僅次于煤炭,連續(xù)第三年高于天然氣。2017年,全球煤炭發(fā)電量增長了280 TWh(同比增幅3%),占總增長的三分之一。亞洲是燃煤發(fā)電量增長的主要地區(qū),增加了365 TWh。盡管中國和印度在這一增長中占主導地位,但韓國、日本和印度尼西亞也有顯著貢獻,而美國、歐盟、俄羅斯、巴西和南非電力用煤的減少僅能部分抵消亞洲煤炭消費的增長。燃氣發(fā)電新增95 TWh(同比增幅1.6%),占新增發(fā)電總量約15%;其中美國下降7.6%(-110 TWh),世界其他地區(qū)增長4.6%(+205 TWh),最重要的貢獻來自歐盟、中國和東南亞。
圖5 2016/2017不同電力來源變化態(tài)勢及其占比(單位:TWh)
6、能效
由于能效政策覆蓋面和嚴格程度降低以及能源價格長期低位的影響,2017年全球能源效率的改善顯著放緩,全球能源強度僅降低1.7%,不到“巴黎氣候協定”承諾設定目標的一半。
2017年能效政策的覆蓋面增加似乎主要是來自現有政策的延伸,而不是以前未覆蓋的領域和國家的新政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這些政策的嚴格性降低。2016年政策嚴格性改善程度就開始放緩了,僅增長0.3%,而2017年這一改善放緩的趨勢得到了延續(xù)。因此,政府需要加倍努力,采取全面戰(zhàn)略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將其作為長期能源轉型計劃的基礎,并尋求更加完善的法規(guī)、標準和市場政策。
圖6 2014-2040年能效變化態(tài)勢(SDS-2017-40是IEA 可持續(xù)發(fā)展情景預測)
7、CO2排放
受到能源價格低位徘徊、需求增長和能效改善趨緩的影響,2017年全球能源相關的CO2排放增加了4.6億噸,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325億噸,同比增幅1.4%。增長的排放量相當于1.7億輛汽車尾氣。盡管總體排放上漲,但各國情況不一:大多數主要經濟體排放都出現上漲,但有少數經濟體卻出現下滑情況,包括美國、英國、墨西哥和日本。美國下降幅度最大,減少2500萬噸(-0.5%)至 48.1億噸,是連續(xù)第三年下滑,主要是因為可再生能源部署增加。在英國,排放量減少15萬噸(-3.8%)至3.5億噸二氧化碳,是196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是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應用增加。在墨西哥,由于石油和煤炭使用量下降、電力系統(tǒng)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裝機容量強勁增長以及整體天然氣使用量增加,排放量下降4%。在日本,排放量下降0.5%,因為越來越多的化石燃料發(fā)電被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發(fā)電所取代。
亞洲經濟體占全球碳排放量增長的三分之二。中國經濟去年強勁增長7%,但由于持續(xù)的可再生能源部署和實施“煤改氣”措施,排放量僅增長1.7%(+1.5億噸)至91億噸。盡管中國的煤炭需求在2013年達到峰值,但由于石油和天然氣需求上升,與能源有關的排放量仍然增加。在印度,經濟增長推動了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并繼續(xù)推動排放量的增加,但增幅只有過去十年間平均增速的一半。東南亞經濟體排放量也顯著增加,其中印度尼西亞的碳排放增幅最大,為4.5%。2017年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是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強烈警告,表明目前的努力遠不足以實現“巴黎氣候協定”承諾中設定的目標。
圖7 2011-2017年碳排放變化態(tài)勢(單位:百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