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wǎng)訊:龍焱太陽能老大吳選之曾意味深長地提出了個問題:為何一個Firstsolar的市值就能完爆11家赴美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yè)?
答案大意如此:資本是最不講究情面的,也是最能發(fā)掘企業(yè)價值的,F(xiàn)irstsolar的市值五年來高于中國11家光伏企業(yè)總市值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說白了,人家的技術、設備和產品都很牛逼,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中國企業(yè)有不起,所以企業(yè)價值就被低估了。
聽著確實是那么回事,但筆者以為這還不是答案的全部。資本市場常常風云暗涌,有些現(xiàn)象甚至會讓人覺得措手不及乃至莫名其妙。曾有業(yè)內大佬有些許夸張地說:過去幾年很多在美上市的能源公司幾乎被投資者完全拋棄了(也有些企業(yè)被惡意做空,你懂的)。一些企業(yè)的市場地位如日中天,但在美股市值表現(xiàn)卻差強人意。
為了讓大家更加直觀的看明白這個問題,華夏能源網(wǎng)記者特別制作了兩張表格,一張是國內上市的光伏企業(yè)的最新總市值排行;一張是部分赴美上市的光伏企業(yè)的市值排行??芍^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表一:在國內上市光伏企業(yè)最新市值排名:
從圖表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過去兩年里,受到政策鼓勵、電網(wǎng)配合、補貼到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再加上A股市場的全面回暖,國內上市的光伏企業(yè)市值都有大幅增加。比如同比2014年8月市值,隆基股份的市值基本是當時的近3倍;京運通是當時的2倍多,東方日升接近當時的3倍。
表二:部分在美上市的光伏企業(yè)市值排名
對比上面兩張圖表我們可以看到:
1、過去兩年組件出貨量雄踞全球的天合光能,其市值約54.7億人民幣,和國內上市公司拓日新能旗鼓相當(56.13億元人民幣),不到中環(huán)股份的1/4。
2、2015年,阿特斯以營收225.9億元(34.7億美元)和凈利潤11.3億元(1.73億美元)的卓越成績,成為無可爭議的“雙冠王”。但其66.95億人民幣的市值也就是國內上市公司精功科技的“水平”,稍微高于東方日升的50%。
3、2015年“最會賺錢”的企業(yè)晶科能源的全年毛利率20.3%,營收達到160.8億元人民幣(24.8億美元);但其約43.8億人民幣的市值,還不到國內上市企業(yè)愛康科技的1/3。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在國內上市的光伏企業(yè)的市值整體上明顯高于海外;換句話說,赴美上市的光伏企業(yè)的市值可能被嚴重低估了(當然,現(xiàn)階段在國內上市光伏企業(yè)市值也有被高估的可能)。
還不把市值管理當回事兒嗎?
“上市公司市值對老板來講,是一切活水的源頭,是所有杠桿的支點,是錢箱子里壓底的錢。老板把杠桿用滿之后,有點風吹草動就不光是市值的問題,是用市值撬動的其他事情會不會崩塌?!?
市值到底重不重要?大多數(shù)人肯定會回答“非常重要”。
但事實上,華夏能源網(wǎng)記者在與一些能源企業(yè)管理層接觸后發(fā)現(xiàn),有部分企業(yè)事實上并沒有那么重視市值,更別談“管理”。也不可否認,部分上市“新貴”對于上市公司平臺作用的發(fā)揮仍然是懵懂的(這里也包含了光伏企業(yè))。
只能說,如果成功上市,但沒有做好市值管理導致公司市值長期低迷實在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華夏能源網(wǎng)記者認為,市值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公司取得上市地位后,自身最重要的金融資源。市值不僅關系著股東的財富價值,也影響著公司今后發(fā)展的融資成本以及風險抵御能力。
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除了兩者都可以從事的產品經營外,上市公司在資本經營層面有著額外的優(yōu)勢,而這一切往往取決于市值。
有專業(yè)人士就這樣形容:“上市公司市值對老板來講,是一切活水的源頭,是所有杠桿的支點,是錢箱子里壓底的錢。老板把杠桿用滿之后,有點風吹草動就不光是市值的問題,是用市值撬動的其他事情會不會崩塌。”
竊以為,優(yōu)秀的光伏企業(yè)更需要做大市值,再通過資本市場獲得更多的資源投入,加速發(fā)展,為股東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這樣才能體現(xiàn)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所以由此推之,如果你是一家目標相對長遠的光伏企業(yè),應當對自身的市值經常關心。眾所周知,原因之一還因為在健全的資本市場例如美國存在著敵意收購和最低市值的要求。
最新的例子是,上市至今已經有9年的中電光伏,前段時間發(fā)布公告稱,由于不符合最低股價及最低市值等交易規(guī)則,公司已被責令從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退市。這是繼尚德電力退市之后,另一家遭此厄運的中國光伏企業(yè)。
光伏中概股真有必要回歸A股市場?
私有化必須有雄厚的資金保駕護航;而且從私有化退市到回歸A股需經歷私有化、解除紅籌架構、借殼A股等步驟,光是組建特別委員會、聘請獨立的特別委員會顧問到完成簡易合并就要耗費4個月左右的時間。
從前兩年的運營業(yè)績來看,阿特斯、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等在美上市的光伏企業(yè),都具備了較強的海外布局及運營能力,收入及利潤也領跑行業(yè),但各家企業(yè)的掌門人對于自家企業(yè)在美國的市值及股價表現(xiàn),未必滿意。
市值表現(xiàn)不佳,退市成為部分中概股的選擇。數(shù)據(jù)顯示,僅去年上半年,就有11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yè)宣布在美國退市,總市值達134億美元。
具體到光伏企業(yè),去年晶澳太陽能控股公司主席兼CEO靳保芳就提出了私有化意向,斥資額約在4.14億美元。盡管晶澳并未公布退市后的規(guī)劃,但其有望殺入A股。
其后又傳出天合光能也有私有化意向。雖然天合光能并未就私有化發(fā)表評說,回歸A股更未提上日程,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憑借其行業(yè)地位,若順利完成私有化及回歸A股,天合光能便可獲得比現(xiàn)在更高的估值。
在晶澳太陽能和天合光能之后,又有媒體從天華陽光高管的人士處獲悉,天華陽光正在考慮私有化。
私有化是好是壞,回歸A股是吉是兇?在未來資本市場的變數(shù)面前還難有切確的答案。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相關企業(yè)的私有化之路仍漫長坎坷:
1、私有化必須有雄厚的資金保駕護航;
2、從私有化退市到回歸A股需經歷私有化、解除紅籌架構、借殼A股等步驟,光是組建特別委員會、聘請獨立的特別委員會顧問到完成簡易合并就要耗費4個月左右的時間;
3、從目前完成私有化的中概股情況來看,很少有公司能在短期內完成,通常要耗時近一年,甚至更長時間。
艾瑞咨詢的報告稱,中概股回歸A股要邁過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私有化退市可能遭受股東訴訟。一旦啟動私有化,如果私有化價格不如投資者的預期,就會招致投資者的非議乃至訴訟。
第二道坎是拆除VIE架構。
第三道坎是國內上市,中概企業(yè)回歸國內后需要處理一系列法律手續(xù),或者通過正常上市流程登陸A股,或者通過借殼實現(xiàn)上市,前者需要付出較高的時間成本,后者需要選擇合適的殼資源。
此外,回歸A股不確定性仍存,比如,四五年后,國內上市是否仍然能夠維持一個高估值?屆時,中國的證券市場是不是比美國好?融資能力是否比美國強?
話說回來,“成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的事”,雖然私有化和回歸A股道阻且長,但一些光伏企業(yè)在海外“不受待見”,加之國內資本市場的誘惑,估計“回歸”可能還是不少企業(yè)的中意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