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2024年,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發(fā)布《關于做好2023、2024年發(fā)電行業(y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分配及清繳相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啟動2023~2024年碳配額清繳與履約工作?!锻ㄖ分嘘P于碳配額結轉方案的相關規(guī)定對市場短期供需帶來較大影響,方案核心內容為排控企業(yè)需在2025年底之前向市場出售一定量的碳配額,才能將剩余碳配額結轉至以后年度使用。時間節(jié)點為2025年12月31日之前,最大結轉量為基礎結轉量(1萬噸)加凈賣出量的1.5倍(結轉倍率),由此測算最優(yōu)結轉率約為40%。該條款旨在推動排控企業(yè)向市場提供碳配額流動性、活躍市場交易量。
2025年擴圍后的全國碳市場主體主要包括電力、水泥、電解鋁、鋼鐵等行業(yè),市場主體超過3700家,截至2025年8月底,全國碳市場碳配額累計交易量達7億噸,成交額487億元,擴圍后交易規(guī)模將不斷擴大。現階段全國碳市場的交易品種主要包括:大宗交易、單向競價和掛牌交易,單向競價為2025年新推出的交易品種,交易量不大;三個品種中掛牌交易反映實時碳配額市場價格,具有價格錨定的作用,是其他兩個交易品種的報價參考。在現階段的碳市場中,需求為政策創(chuàng)造出來的強制履約需要,市場主體均為實體企業(yè),交易按需購買,投資性的交易功能尚未完全體現出來。2025年以來,全國碳市場配額價格持續(xù)下跌。近期,全國碳市場掛牌報價已跌破50元/噸。預計2027年投資機構入市交易后,碳配額作為大宗商品的投資屬性會慢慢凸顯。
掛牌交易由于程序簡單、報價透明的特點,是排控企業(yè)實現“高價、小量”出售碳配額的有效手段,約占整體交易量18%。買賣雙方通過掛“賣盤”和“買盤”的報價行為影響市場價格,也體現其意向成交價格,同時也是市場主體通過主動報價行為影響對手方心理博弈的干擾行為,在市場上行期或下行期分別由不同報價方向主導?,F階段碳配額買賣的主要動機為硬性履約(多為履約季的年底),價格也呈現一定季節(jié)性特點,現階段市場主體對報價行為研究尚不成熟。報價行為不僅取決于自身碳資產盈余或缺口規(guī)模、資金成本、履約預期,更受短期內對手方策略互動與政策約束的影響。
市場穩(wěn)定期,賣方主體(現階段多為國內電力集團)會根據碳配額基準調整預期和自身配額或CCER倉位水平,決定出售量價。針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配額結轉的專項要求,由于其具有臨時性特點,短期內會重塑買賣雙方的博弈態(tài)勢,盈余企業(yè)需在特定時限前完成一定比例配額出售,這一約束使賣方天然面臨賣出壓力,而買方則可利用該壓力調整報價節(jié)奏,形成典型的策略互動場景。本文基于博弈論核心模型,拆解政策約束下買賣雙方的掛牌交易報價決策邏輯,提出排放單位動態(tài)優(yōu)化報價策略的路徑,為碳配額精細化管理提供支撐。
政策約束下碳交易報價的結構特征與核心矛盾
碳市場本身為政策市場,穩(wěn)定的政策邊界對于碳市場供需平衡至關重要,為未來碳資產投資提供心理保障,也為碳資產能夠成為儲備資產、金融操作等提供法律保障。配額結轉政策的引入,使碳交易報價從短期內單純的“價格-數量”匹配,轉變?yōu)椤罢邥r限-風險承受-對手預期”多維度交織的市場博弈,但這一博弈結構不具有長期性,只在特定條件下適用。排控主體作為買賣雙方參與市場時,需先厘清博弈的底層結構與核心矛盾,為報價策略制定奠定基礎。
博弈結構的政策嵌入性。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的配額結轉規(guī)則,本質上為賣方設定了“強制交易窗口”,即盈余企業(yè)必須在時限內(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最低比例(至少40%)配額出售,否則將喪失剩余部分配額結轉資格,這一規(guī)則直接改變博弈的支付矩陣。賣方若未能在時限內達成交易,面臨碳資產作廢風險,特別是對于供熱機組來說,由于供電強度較低,碳配額盈余較多且每年都會盈余,而買方則無需承擔此類時限壓力,可根據賣方行為動態(tài)調整報價策略。這種非對稱的約束條件,使博弈呈現 “賣方被動、買方主動” 的初始格局,也為報價策略的差異化設計提供了邏輯起點。
報價博弈的核心矛盾。結轉規(guī)則下,賣方存在“時限壓力”與“價格訴求”的矛盾。賣方需在有限時間內完成配額出售,卻又希望報價接近市場合理區(qū)間以減少收益損失,否則面臨審計風險。若報價過高,可能因買方觀望導致交易延誤,錯失結轉資格;若報價過低,雖能快速成交,卻會直接拉低碳資產收益,形成“成交效率” 與 “收益水平”的權衡,特別是市場中還存在個別投機行為,期望利用賣方心理恐慌購入低價配額。
與此同時,買方則存在“低價預期”與“履約需求”的矛盾。買方知曉賣方的時限壓力,傾向于壓低報價等待賣方讓步,但自身也需在履約期前完成配額采購以規(guī)避違約風險,買方買入時也要考慮自身結轉空間(凈賣出量為負時,結轉量按照0計算),只能按照需求買入,不能囤積。若過度觀望,可能因賣方集中降價后配額被其他買方搶購,導致自身配額缺口;若過早接受較高報價,又會推高履約成本以及不能結轉,形成“成本控制” 與“采購確定性”的平衡。
過程中還存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矛盾。賣方對自身配額盈余規(guī)模、資金需求的信息掌握更充分,買方對市場整體盈余總量、其他買方采購進度的信息更模糊,這種信息差導致報價過程中存在“信號傳遞”與“策略偽裝”,賣方可能通過報價調整傳遞“急于成交”或“可承受延誤”的信號,買方則可能通過觀望偽裝“無迫切需求”的姿態(tài),進一步加劇博弈復雜性。
從靜態(tài)均衡到動態(tài)互動的報價博弈
結轉規(guī)則下買賣過程呈現出的上述矛盾,本文嘗試通過兩類博弈模型拆解報價決策邏輯: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聚焦“時限壓力下的報價讓步過程”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則關注“信息不對稱下的信號傳遞策略”,兩類模型共同構成報價策略優(yōu)化的理論框架。
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時限壓力下的報價讓步均衡。假設買賣雙方均知曉對方的約束條件(賣方的時限壓力、買方的履約需求)與支付函數,博弈將呈現多階段讓步特征,核心是尋找“賣方可接受最低報價”與“買方可接受最高報價” 的均衡點。
以配額結轉時限為節(jié)點,筆者根據市場實際情況,大致將博弈過程分為“前期觀望期”(自政策發(fā)布后至2025年2月)“中期試探期”(2025年2月-9月)“后期壓力期”(2025年9月-12月)三個階段。前期觀望期內,賣方報價接近市場公允水平,買方因知曉賣方時限壓力選擇觀望,這一時期市場受到結轉政策影響較小,買方因為要購買2024年履約量而被動接受價格,部分賣方企業(yè)提前謀劃,選擇這一時段多交易,成交價格基本符合市場走勢;中期試探期內,賣方開始小幅下調報價以測試買方意愿,這一時期,賣方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心理,買方可能提出低于賣方預期的報價作為回應,雙方進入議價拉鋸;后期壓力期內,時限臨近使賣方讓步空間擴大,報價逐步接近自身心理底線,買方若判斷賣方已無更多讓步空間,將接受報價完成交易,現實中,如果市場價格過低,賣方如果需結轉量不是太多,可以選擇不結轉以維持市場價格。
均衡點形成的核心邏輯是“賣方時限成本”與“買方等待成本”的匹配。賣方的時限成本隨時間推移遞增(表現為碳配額結轉資格喪失風險上升),因此報價底線隨時間逐步下移;買方的等待成本隨時間推移遞增(表現為履約期臨近導致的采購風險上升),因此報價上限隨時間逐步上移。當兩者在某一時間節(jié)點交匯時,形成報價均衡。此時賣方報價等于買方可接受最高報價,交易達成。若賣方時限成本上升速度快于買方等待成本,均衡點將偏向買方(報價較低);若買方等待成本上升速度更快,均衡點將偏向賣方(報價較高)。
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差下的報價信號傳遞?,F實市場中,買賣雙方難以完全掌握對方信息(如賣方不知買方真實配額缺口規(guī)模,買方不知賣方具體盈余量與資金需求),此時報價成為傳遞自身信息的關鍵工具,博弈核心轉變?yōu)椤靶盘柊l(fā)送”與“信息甄別”,市場中期,買方多通過低價買盤傳遞信息,影響賣方報價。
賣方的信號傳遞策略表現為盈余規(guī)模較小、資金需求較低的賣方,可通過“高報價+長期觀望”傳遞“無迫切成交壓力”的信號,迫使買方接受較高報價,而盈余規(guī)模較大、資金需求較高的賣方,若直接報低價易被買方識別“迫切性”,反而可能引發(fā)買方進一步壓價,因此需采用 “小幅降價+分階段報價”策略,既避免暴露真實壓力,又逐步接近成交區(qū)間。
買方的信息甄別策略可通過“延遲回應”“低報價試探”甄別賣方壓力程度。若賣方對低報價快速回應并讓步,說明其時限壓力較大,可繼續(xù)觀望等待更低報價;若賣方對低報價無回應或維持報價,說明其壓力較小,需適當提高報價以避免錯失交易。同時,買方還可通過分析市場公開數據(如歷史交易頻次、配額結轉率、CCER簽發(fā)情況等)間接判斷賣方類型,減少信息差帶來的決策偏差。
基于博弈均衡的報價策略優(yōu)化路徑
結合博弈模型分析與政策約束特征,排控企業(yè)需從“賣方策略”和“買方策略” 兩個維度,制定差異化、動態(tài)化的報價方案,既應對政策帶來的時限壓力,又最大化碳配額價值或控制履約成本。
賣方(配額盈余企業(yè))的報價優(yōu)化策略。通過分階段報價以破解時限壓力與價格訴求的矛盾,將需出售的配額總量按時間劃分為 “前期試探量”“中期主力量”“后期保障量”。前期觀望期內,以接近市場公允水平的報價出售小比例配額,既避免過早讓步,又測試買方市場反應;中期試探期內,根據前期成交情況小幅下調報價,出售中等比例配額,逐步釋放“可接受合理降價”的信號;后期壓力期內,以不低于自身心理底線的報價出售剩余配額,確保完成結轉要求。這種策略可通過 “小步讓價” 減少單次降價幅度,避免引發(fā)買方過度觀望。
通過多渠道交易以提升報價吸引力與成交效率,將掛牌配額出售與大宗交易和單向競價策略捆綁。掛牌交易雖然具有價格引導的作用,但大宗交易卻是成交的穩(wěn)定器。實踐中,大批量的配額出售主要依靠大宗交易,賣方可以通過發(fā)掘內部協(xié)同交易、外部戰(zhàn)略交易等形式鎖定部分大額出售量,甚至通過 “配額+附加價值” 的組合報價,降低買方對單純配額價格的敏感度,通過非價格因素彌補報價讓步空間的不足,在完成時限要求的同時減少收益損失。單向競價是一種較好的價格形成機制,但是由于現階段報價程序復雜且整體市場處于下行階段,對于買方的吸引力不夠,但在未來會呈現出交易優(yōu)勢。在結轉政策下,賣方存在時限約束,往往出現心理恐慌導致的不理性報價,買方通過掛牌成交更具有吸引力,在穩(wěn)定的市場博弈中可以使用。
通過信息管控以減少信號泄露引發(fā)的被動局面,嚴格控制內部盈余數據、資金需求、時限應對預案的信息傳遞范圍,避免通過非公開渠道泄露給買方。在報價溝通中,特別是部分買家以大宗交易作為誘餌時,會誘使賣方暴露自身底線,避免使用 “必須在時限前成交”“急需資金”等表述,轉而采用“根據市場節(jié)奏調整”“尋求長期合作”等中性語言,弱化自身壓力信號。同時,主動釋放“有其他潛在買方”的信息(如提及與多家企業(yè)的溝通進展),增加買方的競爭意識,迫使其加快報價決策。
買方(配額缺口企業(yè))的報價優(yōu)化策略。通過分層采購以平衡低價預期與履約需求的矛盾,將配額采購總量按“保障量”“優(yōu)化量”分層。在前期觀望期內,以較低報價采購小比例保障量配額,確保自身擁有基礎履約安全墊。在中期試探期內,根據賣方報價讓步情況,逐步提高報價采購優(yōu)化量配額,捕捉低價機會。在后期壓力期內,若賣方報價降至預期區(qū)間,完成剩余配額采購。若賣方報價仍高于預期,可適當接受較高報價以避免履約風險。這種分層策略可避免“全量觀望”導致的采購失敗,同時最大化成本控制效果。
通過策略性等待、利用賣方時限壓力等方式獲取議價優(yōu)勢,在前期觀望期與中期試探期,通過“延遲回應”“低報價試探”保持對賣方的壓力,尤其針對盈余規(guī)模較大、資金需求較高的賣方,可延長觀望時間以等待其主動降價。但需設定“等待閾值”,當距離履約期僅剩一定時間,或市場配額成交量出現顯著增長(說明其他買方開始搶購)時,立即終止觀望,快速完成采購,避免因過度等待導致配額缺口。
通過集中采購以提升買方市場地位與報價話語權,現有需求方主要為部分缺口的發(fā)電集團,其內部可優(yōu)先開展調劑,并通過收集內部需求信息開展集中大宗采購的方式,提高對賣方的議價能力,防止出現內部競爭的情況,迫使賣方在時限壓力下接受更低大宗報價實現 “集體議價、個體受益”的目標。
主要建議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配額結轉政策下的碳交易報價博弈,本質是買賣雙方在非對稱約束下的策略互動過程。發(fā)電集團作為現階段市場核心參與者,需跳出 “單一價格決策” 的傳統(tǒng)思維,以博弈論為工具,精準識別自身與對手方的約束條件、支付函數與信息差,通過分階段報價、信號傳遞、集中交易等策略,在政策時限要求與資產價值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之間找到平衡,具體建議如下:
避免恐慌,動態(tài)調整報價決策。賣方在結轉機制下處于時限約束的心理劣勢,容易在壓力期感到恐慌,砸盤拋售??赏ㄟ^動態(tài)報價決策機制來穩(wěn)定心理預期,克服心理恐慌情緒,實時跟蹤配額結轉政策動態(tài)、市場交易數據、對手方行為特征,定期根據價格走勢和市場成交情況,召開報價策略調整會議。設定“報價調整觸發(fā)條件”,即當市場價格波動超過一定幅度、對手方報價出現顯著變化、距離時限僅剩特定時間時,自動啟動策略調整流程,避免因決策滯后錯失最優(yōu)交易時機。
協(xié)調報價,防控價格踩踏風險。結轉未完成前價格整體呈現下行趨勢,買方更有意愿將成交后延,利用賣方恐慌心理,低價購入?,F階段市場參與者主要為發(fā)電集團,往往優(yōu)先開展內部調劑,滿足內部缺口需求,市場大部分缺口已得到滿足,真正外采需求方通常為小規(guī)模發(fā)電企業(yè)。大型電力集團總部應建立統(tǒng)籌協(xié)調機制,當集團內整體需要對外出售時,應協(xié)調好下屬單位的報價節(jié)奏和秩序,防止出現內部競爭。建立報價模擬測試機制,通過歷史數據回測、情景模擬(如極端價格波動、對手方策略突變)驗證報價策略的抗風險能力。設置風險預警指標(如未成交配額占比、報價與市場公允價偏差率),當指標突破閾值時及時干預,避免風險擴散。
加強研究,強化市場分析能力。結轉政策也可能受到市場“黑天鵝”事件影響:結轉率由政府部門根據整體盈余情況測算得出,但當市場出現極端情況時(如個別電廠決定不履約),對年末整體結轉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出現配額不能全部結轉的情況,造成浪費,因此政府部門也應適當調整結轉機制。應加強政策研究和溝通,搭建碳交易市場信息分析平臺,整合政策文件、交易數據、對手方公開信息,通過數據挖掘技術識別對手方策略偏好、報價規(guī)律,定期獲取市場趨勢研判報告、博弈策略分析建議,彌補內部信息分析能力的不足,為報價決策提供更全面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