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從《人民日報》雄文到溫家寶總理答記者問,對改革的關注在本屆兩會被再次引爆。而談及能源領域的改革,最受矚目的非電力體制改革莫屬。電改征程,從起步那刻便注定是開弓沒有回頭箭,而十年過去,太多現(xiàn)實問題卻橫亙在當初的篤定之前。兩會前夕,原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與本報記者聊起接受《南方能源觀察》采訪,這也是他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公開梳理電改問題。我們特別要來采訪資料,整理文字后做一轉載。這些文字背后,不僅有這位前任能源大管家對改革的思考,更是一份珍貴的口述歷史。
多家辦電引入競爭
Q:您是當年電力體制改革工作的重要參與者,這十年過去了,社會上還有很多人對當年的電改存在爭議,您能否介紹一下當年5號文的出臺過程?
A:電力、民航、鐵路、電信被社會認為是四個壟斷性行業(yè),相對民航和電信改革,上世紀90年代末要求對電力體制進行改革的呼聲比較高。
過去政府管理經濟的架構,很大程度上受到蘇聯(lián)的影響,設置了很多專業(yè)性的工業(yè)部門。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眾多的專業(yè)部門被撤銷歸并成幾個綜合性的管理部門,其中有一些專業(yè)部門變成了企業(yè),這些企業(yè)既管了一些企業(yè)性的事情,但又繼承了原來部門政府管理的部分職能。過去的電力部演變成了國家電力公司,電力公司仍然行使部分政府行政管理職能,也有企業(yè)管理職能。
回過頭來看,這可能是我們改革進程中一個非常重大的步驟,也是一個阻力比較大的步驟。當時有這樣一種說法,廟里頭有這么多的菩薩,你光把菩薩請走了還會有其他的菩薩來,所以要先拆廟后搬菩薩。你想想那個時候涉及了幾十個部委的動作,涉及到的人數(shù)我沒有詳細的數(shù)字,估計起碼有好幾萬人,這么大的改革,需要很大的魄力。
第二步是對一些已經變成公司,但是又兼有行政管理職能的機構進行進一步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剛才我提到的電力、民航、鐵路和電信部門。如果你讓這些部門自己改自己是很難的,所以需要一個綜合部門設計改革方案。這任務落到了計委頭上。曾培炎同志當時任主任,他當組長,由我當副組長,因為當時這四個行業(yè)都是我分管的,體改辦以及被改革的幾個部門的同志也參加了改革領導小組的工作。
其中,電力體制改革比較有共識的首先是政企分開,把政府的職能從原來的國家電力公司里面剝離出來放到政府部門里面去;第二個是改革的模式,大家比較統(tǒng)一的看法就是廠網分開。發(fā)電企業(yè)在改革之前大部分屬于國家電力公司,把原來屬于國家電力公司的發(fā)電企業(yè)剝離出來,允許多家辦電,引入競爭。
多家辦電實際上是兩個步驟:一是把原來國家電力公司所屬的發(fā)電企業(yè)剝離出來組成五家發(fā)電企業(yè),五家可以相互競爭。另一個重大的步驟是,原國家電力公司范圍以外的發(fā)電企業(yè)也允許參與競爭,包括外資以及中外合資、民營企業(yè),也包括非電力部門的企業(yè),例如香港華潤、臺灣的臺塑,煤炭行業(yè)也辦了一些電廠??傊且攵嗉肄k電的競爭局面。
一張網還是多張網?
Q: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主要有哪些方面?
A:比較難的是網怎么辦。有人提出網也可以引入競爭,類似于把發(fā)電變成五大公司一樣,要把網變成幾個公司。曾經有過設想,按照原有的六個電管局(即東北、西北、華北、華中、華東、南方),把這六個電力大區(qū)變成六個網公司。
但是也有人提出,就算你把它變成了六個電網公司,在電網公司的管轄范圍內它還是一家。例如東北網,在東北地區(qū)內,也不可能把南方電網的電送到東北去跟它競爭,所以在它的范圍內還是自然壟斷,只是這個自然壟斷的范圍從全中國變成了某一個區(qū)域而已,所以有人認為這個改法不行,主張“一張網”。
Q:最后怎么確定兩張網的呢?
A:在這個問題上爭議很大,電力體制改革搞不下去,江澤民總書記也親自過問電力體制改革為什么到現(xiàn)在還沒有改成,到底有什么阻力,分歧在哪里。他直接打電話給曾培炎同志,接電話的時候我就在旁邊。曾培炎同志如實報告了電力體制改革設計方案中的一些意見,實際上最后就集中到“一張網”還是“多張網”的問題上了。江總書記聽了以后,說了一句英語“compromise”,大概的意思是要把這兩種意見再協(xié)調一下。
為什么后來變成了國網和南網?由于當時已有從天生橋向廣東送電,有了從西南部往廣東送電的雛形。在電力體制改革之前,實際上已經開展了一系列西電東送工作,在此基礎上,已形成了云、貴、廣西、廣東聯(lián)網的雛形。其余的不再拆分。所以說后來形成的國網、南網是各種意見,包括高層領導意見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結果。
Q:10年過去了,您現(xiàn)在如何看待當初成立“兩張網”的決定?
A:基本上按照原來的方案都改造、建設完了,實現(xiàn)了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最后還超了。正好結合我國拉動內需的戰(zhàn)略,營造了西電東送的聲勢,在完成西電東送任務上,南方電網這一仗打得很漂亮,讓大家確實感受到了南方電網的作用。
現(xiàn)在“兩張網”的架構比較穩(wěn)固了,但是后遺癥也有,不是完全沒有。
當時往廣東送電還有其他的方案,有一些電力部門的老領導提出來,不是說四川消納不了嗎,能不能把四川電網和云貴電網聯(lián)起來,云貴電網又和廣東聯(lián)起來,后來沒有采納這個意見??紤]的原因可能和當?shù)氐牡匦斡嘘P系,都是高山、峽谷。第二個意見是,把福建和廣東聯(lián)起來。從東南沿海來說,福建和廣東都是經濟比較開放、發(fā)達的地方,把這兩個省的網聯(lián)起來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后來由于變成了國網和南網,至今為止福建和廣東還是沒有聯(lián)起來。在我沒有退下來的時候,我極力想完成這個任務,但已經來不及了。
“應該保持一種漸進的過程”
Q:有觀點認為電力體制改革不徹底。您怎么看這種判斷?
A:全世界上沒有哪兩個國家的電力體制管理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法電至今為止依然是國有,不是民營,而且還是廠網不分的,全部核電站都歸這個法電管??吹街袊碾姼?,他們也想改,曾經他們也想民營化,也想做廠網分開,但立即引起了罷工,法電的職工上街游行、靜坐,法國政府就不敢改了,又收回來了。所以法國模式和英國模式完全不一樣,至今為止法電還是一家國有企業(yè),并不是說多家就一定好,一家就一定壞。
我們是“墻內開花墻外紅”。我們內部有這樣那樣的不滿,覺得不夠理想,但是別的國家從外部看我們的改革,認為我們中國最成功,恰恰好得很。其他國家發(fā)生了若干次大停電,但是中國沒有發(fā)生,中國整個網架結構是非常清晰的,沒有出現(xiàn)很多國家的重復、混亂甚至帶有安全隱患的情況。我想這是由于中國有市場經濟和改革的動力,也有當年計劃經濟比較合理的規(guī)劃因素在里面。假如沒有電力體制改革,電力裝機能從原來的4億變成今天的10.5億?如果今天的電力裝機不是10.5億千瓦,是8億,那今天的經濟總量也就不是現(xiàn)在的狀況了。
Q:主輔分離后,會不會接著按照5號文精神往下邊走?
A:我覺得電力體制改革還是應該保持一種漸進的過程。比如像輸配分離,輸配分離要和整個社會的進步、社會能夠承受的能力相匹配,還要和其他的改革相匹配。比如說價格體系不到位,輸配怎么分開?而價格這一塊歸價格部門管,又不是給能源局管。也有人問我,如果劃給能源局行不行,我認為在現(xiàn)在的外部條件下也不行。每個部門都是為自己部門說話的,如果能源局來管這個價格,很可能偏向于能源企業(yè),就認為應該漲價,替能源企業(yè)說話。
“任何一個改革都不是理想化的”
Q:有專家認為,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啟動后,并未建立競價上網的市場機制,市場化改革仍停在路上,目前電力體制非計劃、非市場,最為糟糕。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A:我認為在總的改革開放大局下,電力體制改革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開創(chuàng)了很好的局面。正如我前面講的,任何一個改革都不是理想化的,它都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完善的,所以你不能拿后來的東西簡單來衡量改革漸進過程中一些做法的對還是不對。而且我認為,目前改革的過程充滿著艱險和不同意見,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這是小平同志給我們留下的一個很大的精神遺產。
Q:您的意思是電力體制改革能走到今天這個局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接著往下走下去,不能空憑設想,應該立足現(xiàn)實。
A:是的,我再講一點花絮,回到四個壟斷行業(yè),三個都改了,為什么鐵道沒有改?朱镕基總理在退以前提了鐵路體制改革,那個時候是傅志寰當鐵道部部長,已經在國務院匯報了一次,我也參加了這次匯報,鐵道部拿出來的方案跟電力體制改革一樣,叫做網運分離。實際上電力體制改革鐵路是想借鑒的。當時朱镕基總理沒有同意,還想跟電力體制改革的思路一樣,把鐵路網進一步拆分。他認為分成若干個網也是可以的,也提出過若干個設想,比如長江以北算一個,長江以南算一個,或者是按照鐵路局來劃分。其實這跟電力體制碰到的問題是一模一樣的。那個時候已經到了那屆政府的末期了,所以就把鐵道改革甩開了,一甩就是十年,到現(xiàn)在也沒有改。
拿鐵路改革跟電力體制改革比,我覺得電力體制改革成就是非常大的。前不久,傅志寰來找我,問我對鐵路體制改革有什么看法,我就講如果當年走網運分離的話就好了,不失為邁出了第一步。講這些題外話,因為它跟電力體制改革非常相似。
原載于《南方能源觀察》,內容有刪節(jié),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