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Bogdan在中國不開車,但他打網約車經常會坐到電動汽車。
他對中國的電動化推進信心滿滿。
這種自信也延伸到他所在的企業(yè),作為德爾福科技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qū)電子電氣化董事總經理,他的整個團隊都非??春弥袊妱悠嚢l(fā)展帶來的機會。
“我們始終認為中國是電動化汽車發(fā)展的第一市場。”在2019全球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創(chuàng)新大會期間,Bogdan Bereanda(博格丹·貝瑞安達)在高工電動車表示,
基于這種判斷,三年前,德爾福科技將全球電子電氣化總部落地到上海,緊隨其后,其研發(fā)中心、生產制造工廠也都在中國按下了快進鍵。用Bogdan的話說,德爾福打算通過更為本土化的策略扎根中國市場,并希冀以中國市場為基礎來撬動全球電動化業(yè)務。
高工電動車獲悉,截至目前,德爾??萍嫉碾妱踊嚓P產品包括了電驅動、混合動力系統(tǒng):功率模塊、逆變器、轉換器、電池包等產品。
多元化產品背后靠的是技術驅動,Bogdan認為,汽車電氣化技術多樣,對于供應鏈企業(yè)而言,技術是關鍵,新技術的投入盡管短期內不會帶來回報,但會讓企業(yè)在新賽道帶來先發(fā)優(yōu)勢。
在剛剛結束的法蘭克福車展上,德爾福在業(yè)內首次推出800V碳化硅逆變器,相較400V充電系統(tǒng),該產品可以將電動汽車充電時間縮短一半。成為全球首家實現800V碳化硅逆變器量產的企業(yè)。
針對中國的電動化進程、電動化過程中供應鏈的變化、德爾福的本土化布局和電動化戰(zhàn)略等核心話題,近日,高工電動車與德爾福科技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qū)電子電氣化董事總經理Bogdan Bereanda在南京進行了深度對話。
德爾福科技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qū)電子電氣化董事總經理Bogdan Bereanda
德爾福的研判是,汽車新四化變革勢不可擋,零部件供應商面臨諸多挑戰(zhàn),要想打贏電氣化這場硬仗,需要不斷改進運營效率,做好成本把控,整合組織架構,擁抱新技術,并縮短研發(fā)周期。與此同時,產業(yè)的變革也將發(fā)生合作模式的變化,零部件企業(yè)要在合作模式上進行多元化的探索,應對產業(yè)發(fā)展的新業(yè)態(tài)。
電動化“押注”中國
電動化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的一致共識,相關數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生產45%的汽車將實現電氣化,每年銷售的電氣化汽車將達到約4600萬輛,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提升57%(每年大約6200萬輛)。
而在這一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既是推進速度最快,也是市場規(guī)模最大的市場。也正是看到這點,德爾福將電動化重心投向了中國。
2017年底,德爾福汽車公司正式拆分為Aptiv和德爾福科技兩家公司,Aptiv公司主要聚焦于自動駕駛技術;德爾??萍紝W⒂谕ㄟ^內燃技術、軟件和控制、以及電氣化來為汽車提供更加先進的推進系統(tǒng)。
而在此之前,德爾??萍季鸵呀浽O立了電子電氣化部門,并將該事業(yè)部總部選擇在了上海,Bogdan向高工電動車介紹,德爾福始終認為中國是電動化汽車發(fā)展的一個第一市場,并希望能夠通過本土化發(fā)展推動中國市場,目前,其電子電氣化事業(yè)部的整個決策層全部在上海辦公。
同時,德爾福也在本土化的工程研發(fā)上先行一步,是外資零部件企業(yè)中唯一一家100%在本土開發(fā)研發(fā)電氣化產品的企業(yè),目前,德爾福在上海和蘇州建立了研發(fā)中心,有超過250名工程研發(fā)隊伍做本土化的DC/DC等電子電氣化產品開發(fā)。同時,中國研發(fā)團隊不僅服務于中國,還服務于全球其他地區(qū)的車企。
此外,德爾福本土化的生產也在同步進行,其位于蘇州的生產基地目前已經投產,該基地投資 8000 萬美元、占地 17000 多平方米,目前投產的產品包括組合式逆變器和直流/直流轉換器,Bogdan向高工電動車介紹,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該基地還在做進一步擴產。
Bogdan還介紹,本土化的戰(zhàn)略還包括在國內的產品研發(fā)中與國際和國內領先的供應商一同協(xié)作,以此提供多元化的產品組合和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價格。
供應鏈變革下的“大浪淘沙”
智能電動化時代,整個供應鏈的合作方式與傳統(tǒng)燃油車時代都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無論是整零關系,還是車企之間的關系都在進行重構。
Bogdan已經深切的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他坦言,德爾福在于車企的合作中,正在呈現多元化的形態(tài),“有的時候主機廠選擇其提供部分產品,有的時候選擇讓供應商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還有的時候會直接跳過一級供應商和二級供應商進行合作?!?
對于這種變化,德爾福的應對策略是,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在保持自身盈利模式的情況下接受不同形式的合作模式。
Bogdan認為,電動化目前還處于早期技術和產品尚未完全定型的階段,這也就決定了目前的合作模式會呈現多元化的特征,但從長遠來看,行業(yè)的大范圍整合將會在所難免,這這個過程中,很多中小零部件企業(yè)將面臨淘汰,而只有在技術和產品上具備競爭力的企業(yè)才能避免被對手吃掉。
在電動化的競逐中,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企業(yè)正在逐步成長為德爾福在內的傳統(tǒng)零部件巨頭。
不可忽視的對手。
Bogdan的感受是,在向電動化轉向的過程中,中國零部件企業(yè)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雄心壯志,同時,在速度和靈活性上也值得國外企業(yè)借鑒。
“如何保持江湖地位,就是不斷強化在技術產品上的創(chuàng)新,這才能讓我們在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的動蕩中保持不敗之地?!?
Tier1的電動化降本選擇
如何與燃油車平價,是電動化推進中面臨的最直接也是最棘手的問題,如何配合整車企業(yè)進行電動汽車降本,考驗著所有Tier1的思路與智慧。
“電動汽車價格高昂,車企賣不動,壓力也自然會傳導到供應商?!盉ogdan給出了德爾福的思路:
一是,德爾福和主機廠以及自己的供應商一起合作,開發(fā)更緊湊、輕型、低成本的電器件產品,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早在多年前,德爾福就已經和寶馬等車企做多合一產品,去年,德爾福在中國市場推出首款組合式逆變器和直流/直流轉換器,這些組件同樣實現了電能密度更高,包裝更小、更輕。
二是,在產品上,規(guī)?;a是降本重要途徑,德爾福正在做平臺化生產,通過標準化的產品組件的組合,來滿足不同車企的差異化需求。
Bogdan給出的判斷是,預計2023-2024年,電動汽車將實現與燃油車平價,并出現規(guī)?;氖袌銎鹆?,而這也將會給產業(yè)鏈帶來良性的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