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一則“遼寧省飛輪儲能設備實現(xiàn)全國首次35千伏電網并網”的消息,登上了科技部網站。
這條并不通俗易懂的信息,放在新能源應用和飛輪儲能產業(yè)領域里,將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其核心的飛輪儲能技術和設備,就出自沈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的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è)——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陽微控”)。
新能源送電“穩(wěn)了”
“簡單地說,飛輪儲能就是讓新能源電力得以更安全穩(wěn)定地接入國家電網?!?月10日,沈陽微控董事長張慶源與記者暢談這項新技術。
目前我國電力能源結構中,風電、光伏等清潔新能源電力正由補充型電源逐步向主力型電源發(fā)展。但是,風電、光電雖然清潔,卻容易受到天氣因素影響,當達不到或者超過國網額定頻率,就會造成電網頻繁波動,威脅用電安全。
這就需要新能源場站利用儲能設備進行一次調頻,實現(xiàn)穩(wěn)定送電。原有儲能載體用的是鋰電池,但每天成百上千次地頻繁充放電,2-3年就將面臨報廢,同時存在著火和爆炸等安全隱患。
飛輪儲能則提供了一個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張慶源介紹,與鋰電池相比,飛輪儲能設備相當于一種機械電池,利用的是磁懸浮技術,使飛輪在密閉空間里無接觸地高速旋轉,通過物理運動存入和釋放電能。按照智能電網指令,10秒就可以完成一次調頻。而且,設備使用壽命預計可達20年。
打開千億級“藍?!?/strong>
當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是國家戰(zhàn)略。這時再把“遼寧飛輪儲能設備實現(xiàn)全國首次35千伏電網并網”的消息代入,就不難理解,飛輪儲能為新能源電力大規(guī)模接入國家電網打通了技術瓶頸。要知道,電網調頻是一個千億級的龐大市場,這無疑為整個產業(yè)的發(fā)展打開了一片藍海。
今年5月,在國家能源局相關政策要求框架下,遼寧省提出480萬千瓦新能源建設計劃,預計帶動新基建投資超千億元。沈陽微控的飛輪儲能裝置研發(fā)項目也被列入2020年遼寧省科技廳重大專項。
從“小眾”到“大眾”
飛輪儲能曾被認為是“小眾”技術,實際上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拔蚁嘈盼磥硭诤芏囝I域可以取代電池。”張慶源認為。
今年6月份,沈陽微控拿下兩千萬元的訂單,為全國最先進的氫燃料應急供電車配套核心部件,將服務于國際頂級賽事的應急供電保障。
張慶源介紹,如果搭載傳統(tǒng)電池,體積將是飛輪設備的4倍,而且在響應速度和應急保障上,也難以與飛輪相較。在今年3月疫情期間,沈陽微控就向湖北省捐贈了相關設備,協(xié)助國家電網為當?shù)蒯t(yī)療機構緊張“戰(zhàn)疫”提供可靠電力保障。
本月底,在沈陽地鐵九號線勝利南街站的牽引變電所內,沈陽微控的飛輪儲能設備也將完成調試,上線運行。在平抑地鐵電壓波動的同時,飛輪儲能設備可以把剎車能量收到飛輪里,在起車時再進行釋放,一起一收可以節(jié)省10-15%的牽引電量。測算下來,僅一條地鐵線路,一年就可節(jié)省數(shù)百萬元電費。
目前,沈陽微控參與國家電網、大型醫(yī)院、應急指揮中心等供電保電系統(tǒng),并在積極拓展國防、石油、微電網等大功率應用場景。
把核心技術抓在手中
站到國內飛輪儲能領域的頂端,沈陽微控用了不到三年時間。
2017年,張慶源聯(lián)手4位創(chuàng)始股東,通過跨境并購,引進了磁懸浮飛輪儲能技術。2018年成立沈陽微控,完成國內技術轉移和再創(chuàng)新。目前沈陽微控的產品一半出口,一半內銷。受國際環(huán)境影響,企業(y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影響。
“這也給企業(yè)提了個醒,不能浮在產業(yè)表面掙快錢,一旦被‘卡脖子’,就被撼動了根本。一定要有自己的基礎研究,即使斷供了,我們也能活?!痹趶垜c源看來,解決困難的路徑,就是把核心技術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
一邊積極自主創(chuàng)新,一邊在國內產業(yè)鏈上下游布局上下功夫,沈陽微控正在逐漸把原輔材料產業(yè)鏈移回國內,實現(xiàn)國產化。到年底,預計實現(xiàn)供應鏈的國產化率超過70%。
沈陽微控每年投入幾千萬元用于研發(fā),目前擁有國內外專利41項、軟件著作權10余個,在通用設備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算法和服務體系。與此同時,通過拓展國內市場,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