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wǎng)訊:太陽向我們發(fā)出大約87千兆瓦的電,而只能把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轉換成可用電力,這是一個關鍵的技術前沿,因為要力爭使世界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有一種方法進行這種轉換,把光變成電,就是使用平板光伏電池板。這種發(fā)電方式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廣。
但是它面臨著各種問題,妨礙著更廣泛的采用,特別是在高緯度地區(qū),一天中可轉換的能量變化很大,季節(jié)變化也很大。
這種變化可以減輕,需要使用太陽能跟蹤支架,但是,這些支架都很昂貴,而且是潛在的故障點。
今天,劍橋(Cambridge)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馬可•伯納地(Marco Bernardi)和朋友們說,有一個簡單的補救方法,可以顯著提高光伏電池的性能。不是采用二維平板,伯納地和同事們提出使用三維結構。
他們已經(jīng)模擬各種形狀的性能,在麻省理工學院大樓屋頂上測試過幾種。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三維結構可以增加產(chǎn)生的能量,在一個給定面積,增加幅度高達20倍。這些結構還可以雙倍增加可用高峰發(fā)電時段數(shù)量,而且可以減少季節(jié)性效用變化。
有兩個效果起作用。這種三維結構可以在太陽低角度時收集光線,而且結構內部的反射有助于增加捕光量。
這些結構不需要很復雜。一種簡單的立方體,頂部敞開,內部和外部覆蓋光伏電池,發(fā)電是平板電池的3.8倍,這是指相同面積。相比之下,太陽能跟蹤支架帶來的增幅只能達到1.8倍。
當然,最終考驗這個想法需要經(jīng)濟學。立方體有高得多的表面積比,而且比起平板電池來,制備也更昂貴,這是第一點。但是,伯納地和同事說,它會產(chǎn)生更多的電力,遠不止是彌補這點。
如果這些數(shù)字能夠產(chǎn)生預期效果,就像他們所說的那樣,那么,這些三維結構就能極大地改變光伏市場。伯納地和同事說,這些三維結構裝運時可作為平板封裝,組裝時,很容易“彈出”,形成三維結構。
而且,未來有可能會有顯著改進。他們說,這項工作的靈感是“見于自然界的三維陽光收集結構”。據(jù)推測,他們的意思是指樹木和植物。
這些就遠不止是迄今研究的盒狀形態(tài)。相反,大自然似乎依靠分形結構(fractal structure)來捕捉太陽能。這些形狀究竟有多好,還需要研究。復制這些形狀也很難,因為是用今天的制造方法,所以,這個領域也需要進步。
但是,很顯然,這里有很大的潛力,可以開展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