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也需要遠距離輸電
中國能源報:為解決常規(guī)化石能源可持續(xù)供應能力不足、煤電運緊張狀況反復出現、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突出、現有電力系統(tǒng)難以適應可再生能源高速增長等問題,中國正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那么,德國如何看待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呢?
Kai Strübbe博士:德國在北部北海地區(qū)建立了許多海上風電,這是主要電源,同時,如果德國退出核電,將會有1.5吉瓦的電力缺口,而德國的電力消費主要集中在南部,因此,德國也面臨和中國類似的問題,需要把電量從北部輸送到南部。當然,這不像中國上萬公里的電力傳輸,德國的長距離輸電線路僅幾千公里,電壓等級主要為700千伏1000千伏。如德國建設的第一條交流高壓輸電線,是從德國的北海到南部慕尼黑地區(qū)。此外,歐洲計劃在北非地區(qū)建設大型光伏電站,也涉及電力輸送回歐洲的問題。
由于地域遼闊,因此遠距離輸電技術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新課題。雖然這是高壓交流電的傳輸過程,但其中不僅包括傳輸問題,還包括系統(tǒng)協調、通訊技術產生的大規(guī)模癱瘓現象等問題,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領域。
德國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
中國能源報:去年中國一些地方出現了風機脫網事故,因此,目前中國正努力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難題,那么,德國是如何推動可再生能源并網的呢?
Kai Strübbe博士:能夠保障可再生能源并網的電網是一種規(guī)范式的電網。例如,電網就像人體,血液就像金屬設施,傳輸技術就像神經。神經運轉良好,就能保證整個血液保持非常好的循環(huán)。我們在電網領域中,包括高壓和特高壓領域,都會采用先進的自動化技術保證運轉,在許多終端用戶會實施一些中低壓電網,而交匯的地方大部分是分散式電網,這時自動化技術就不是特別完善了。因此,這就要解決可再生能源的電力存儲問題,不能說有風就發(fā)電,沒風就不發(fā)電,這是不行的。
德國解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是建立一個比較平衡的系統(tǒng),這就需要通過存儲來平衡電網。這就可以保證各種電網間的通訊,就可以知道誰在發(fā)電,誰在用電,并通過通訊技術的傳輸溝通調度,使電力運用達最佳效率,減少相應損失。同時,德國政府降低光伏補貼也考慮到電網平衡的問題。補貼越高,電網的光伏安裝費就越大,就會抵消其他能源的建設以及傳統(tǒng)能源電力的應用。
總的來說,德國電網更傾向于電力存儲、智能建設,并采取一些措施刺激電能的生產安裝向電網的穩(wěn)定系統(tǒng)化轉化,從而使電網更加穩(wěn)定、有效、智能。
保證電網通訊安全和有效
中國能源報:信息與通信安全是智能電網的基礎支撐平臺,德國如何看待智能電網的信息安全?具有哪些優(yōu)勢?
Kai Strübbe博士:我們強調各種電網的通訊安全和有效。在歐洲,通訊安全和有效主要是防止通訊設備受到攻擊或受其他人為操作。因此,保障相應的變電站、變電所、電表或者局部電網之間的通訊協議非常必要。如果通訊協議的傳輸受到相應攻擊或者惡意操作,將會產生非常大的損失。中國的智能電網或存在更多的問題,也需要智能電網的通訊設備幫電網把生產方和使用方連接起來。
未來的智能電網集合了各種分布式發(fā)電,這就需要在電力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實現智能的信息傳輸及管理。對此,TüV 秉承“創(chuàng)享價值”的理念,在提供服務時考慮到電力生產者和使用者的利益,檢查電力系統(tǒng)的交互性,以及是否滿足標準要求。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對現有的基礎設施進行必要的整合并找到最經濟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