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萬美元對于一個車企意味著什么?這道題目放在同樣是電動車企的tesla和fisker身上,那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答案。近日,彭博社對兩家車企進行了這個問題的“大拷問”。對于蒸蒸日上的Tesla來說,CEO Elon Musk表示:“我們目前已經永久性地償還了"山姆大叔"的債務。”
tesla稱,截至5月22日,公司提前9年還清了美國政府的貸款。2010年前該公司從能源部獲得4.65億美元貸款,當前連同利息已經全部償清。而根據彭博社的報道,Musk甚至放話說,由于政府給Tesla公司發(fā)放的這批貸款,美國的納稅人從中獲得了約2000萬的收益。“鑒于該項貸款,美國人的稅費將有些微的下調。”
而另一方面,對于同樣是以電動車作為主營產品的車企Fisker來說,2000萬美元,僅僅是一個來自中國的公司,對它報出的收購價而根據路透社此前的預估,Fisker在發(fā)布插電式混合動力Karma的時候,市值至少是20億美元。
據美國汽車新聞報道,前通用汽車公司高管Bob Lutz創(chuàng)立的古董車制造公司VL汽車日前已經聯合萬向集團(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競購Fisker電動車汽車公司,而他們的報價僅僅為2000萬美元。
據悉,這是振興Fisker的兩項措施之一,Fisker目前已經解聘了所有員工以保證現金流,并于今年聘用了破產顧問。另據消息來源透露,Fisker創(chuàng)始人Henrik Fisker和香港投資人李澤楷正在著手解決另一交易,即為Fisker支付目前欠美國能源部的1.71億美元(11億元)的債務。
Fisker在2009年憑借先進技術汽車制造貸款計劃獲得5.29億美元的聯邦貸款。但能源部在2011年暫停支付貸款,因為Fisker的業(yè)績和銷量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Tesla更勝一籌
從上表可以看出兩者的區(qū)別:首先,一個專注于增程型混合動力跑車,就像雪佛蘭Volt;另一個則是純電動跑車,嗯,沒有可比對象。
其次,從售價和動力水平來看,兩個公司的經典車型售價都不便宜,很顯然都是定位于金主的“寵物”,但Karma的設計是前50英里(約80公里)用電動機,接下來用汽油機,最高時速為125英里/小時(約200公里/小時),0~100公里/小時的加速度為5.9秒,對于一輛跑車來說,這些參數似乎都不太令人興奮;而Tesla公司的Model S呢,高配版單次充電可持續(xù)行駛480公里,最高時速超過200公里/小時,0~100公里/小時加速時間為4.4秒,同樣作為富人的玩具,這個動力水平似乎更能夠吸引“金主”的目光。
最后就是經營模式,Fisker顯然還是一家比較“傳統(tǒng)”的汽車公司,就跟豐田、通用一樣,他們都是采用授權加盟的方式,找當地大的經銷商集團或者是有實力的加盟者來開4S店進行銷售,但Tesla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于一家科技公司,像蘋果一樣采取的是直營方式,只在高端商場內開設體驗店,讓用戶親自上門與產品互動,絕大多數的汽車都采用網絡直銷形式,走的流程是“實體體驗網上訂購送貨上門”,這極大地滿足了富人們對“尊貴的、專屬的”享受需求。
所以,雖然兩者都是從“富人”入手,但Tesla的設計和營銷模式似乎更勝一籌。
中國誰在生產電動車?
有一個流傳了很久的論調:傳統(tǒng)汽車工業(yè)已經落后發(fā)達國家近百年,但電動車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一個“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
在中國,提起電動車,可能你第一想到的就是比亞迪。這個“電池大王”在電動車領域可謂是經營得最好的一家了:在比亞迪的“老家”深圳,有媒體提供的最新統(tǒng)計數字顯示,現在深圳每天有1279輛純電動巴士和800輛純電動出租車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有近500輛和226輛的純電動公務車與私家車在運行,還有500輛E6純電動警車正在交付中它們掛的都是比亞迪的logo,而深圳也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推廣使用最多的城市。
不過,中國電動車企可不僅僅是只有比亞迪一家,目前,幾乎所有在華銷售的品牌或多或少都在開發(fā)電動車,尤其是今年如雨后春筍般勃發(fā)出來的合資自主品牌,很多品牌都將首款車定位于電動車,基于母公司的電動車產品在做投放規(guī)劃,此外還有一些如永源等名不見經傳的汽車品牌,也在這個領域默默奮斗。
除了“自主研發(fā)”電動車之外,還有很多希望實現“彎道超車”的車企,也相當青睞與汽車大國際公司“共同開發(fā)”:例如江淮汽車(600418,股吧)近日就與美國弗吉尼亞的一家電動車公司Greentech合作,計劃利用中國江淮汽車公司的平臺在美國總裝電動轎車;永源汽車也與美國ZAP電動車公司進行合作開發(fā)了一款名為A380的電動SUV??梢钥吹?,盡管方式五花八門,但誰能夠“笑到最后”呢?
從Tesla可以學到什么?
記者觀察:
從Tesla可以學到什么?
幾種“電動車生產模式”,似乎能看到成功的并不多:合資自主電動車基本就是搞噱頭、占指標的,不過是合資品牌為了迎合國家發(fā)改委對于汽車企業(yè)新增產能“必須要有自主品牌”的規(guī)定以及有關部門對電動車的熱情罷了,真正能成事的,目前來看幾乎沒有;而與外國電動車公司合作的車企呢,由于自身品牌力不夠強,所選的拍檔也是“非主流”,弱弱聯合同樣也很難有所突破。
只有基于電池起家的比亞迪,目前似乎是最有前途的“尖子生”。如果說Tesla是汽車界的“蘋果”,那么比亞迪就要在動力系統(tǒng)上成為“安卓”,設計上成為“三星”,這樣才有可能與之抗衡??梢钥吹剑琓esla的首款產品是跑車,更傾向于從高端再往中端、低端走,而比亞迪由于一開始的定位,以及本土品牌在中國難突破的現實,只能是從低端開始往上走,那么在電動車走向普及的這個過程中,比亞迪只能是與tesla尋求不同的客戶群體。
電動車前途依舊渺茫
延伸閱讀:
據中汽協提供的數據,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僅售出3175輛電動轎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第一季度,中國共銷售電動車2874輛,混合動力車301輛。盡管,根據政府2010年推出的補貼計劃,政府向上海、杭州、合肥、深圳和長春5大試點城市的電動車購買者提供高達6萬元(9700美元)的補貼、向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購買者也將提供5萬元的補貼。
作為對比,傳統(tǒng)的混合動力車,如豐田普銳斯僅能享受3000元的補貼,據中汽協透露,第一季度傳統(tǒng)混合動力車的總銷量是4033輛。
雖然補貼金額不菲,但中國消費者去年僅購買了11375輛電動車,這一數字較2011年的銷量增長了一倍,但仍遠低于政府的目標到2015年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累計銷量達到50萬輛。而且,個人購買的比率依舊可以忽略不計。
同時,亞洲、歐洲和北美的幾大汽車企業(yè),也在默默地開始對電動汽車進行“降溫”,反而是更關注新的替代能源:例如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fā)、頁巖氣的開發(fā)利用等。
企業(yè)們的灰心以及消費者的不熱情,導致奧巴馬政府也黯然放棄了2015年美國電動車保有量要達到100萬輛的宏偉計劃。
此外根據J.D.Power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電動車加上混合動力的銷量,也不過占整體汽車銷量的4.5%左右,除非發(fā)生重大革命性的發(fā)展,否則電動車的前途依舊是一片渺茫。
普遍認為,存在行駛距離、成本和充電時間等問題,電動汽車不是大多數傳統(tǒng)汽車切實可行的替代品,因此林林總總即便發(fā)展了近100年,但始終未有較大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