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特斯拉急了。入華兩年、三任總裁,特斯拉頻繁的高層人事變動透露著其對中國市場表現的不滿意。
12月12日,特斯拉中國證實,特斯拉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qū)總裁吳碧瑄即將離職,由今年4月加入特斯拉中國、負責超級充電站項目的朱曉彤接手。而此時距特斯拉中國區(qū)第一任總經理鄭順景正式離職才半年時間,離吳碧瑄加入特斯拉并擔任副總裁也剛滿一年。
變動來得很突然。就在12月2日,吳碧瑄還在特斯拉進入中國一周年慶典時感慨:“時間過得真快,一年了。感謝中國團隊每一個人的努力,我天天在見證歷史。我堅信有一天我們一定把藍天帶回來。”至于離職原因,特斯拉中國并未給出明確說明,只稱:“根據公司相關政策,我們將不公開討論內部人事問題。”鄭順景離職時也僅表示“因個人原因離開”,并未做過多解釋。
盡管特斯拉方面希望安靜地度過高管人事變動,但關于特斯拉高管人事變動的各種猜測甚囂塵上。這其中,未完成銷量目標或是主因。
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第三季度營收為8.52億美元,同比增長97.7%,凈虧損為7470萬美元,超過2013年全年虧損(2013年特斯拉全年凈虧損為74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凈虧損的3850萬美元擴大近1倍。
而在中國這個被特斯拉創(chuàng)始人馬斯克看來是世界上最大的豪車市場,由于產能制約以及限購等中國市場的特殊原因,特斯拉的實際銷量遠未能達到他的預期。海關進口部門向大智慧(601519,股吧)提供的數據顯示,自今年4月特斯拉在中國正式交付第一輛Model S至10月底,國內已累計進口特斯拉Model S車型3541輛,但終端上牌量卻僅有1000多輛。這與馬斯克規(guī)劃的2014年在華銷售5000輛的目標相去甚遠。
沖突還在于,特斯拉因為無法快速解決急劇膨脹的訂單量與有限供應量以及中國市場充電設施不完善之間的矛盾,導致部分消費者對特斯拉的區(qū)別服務怨聲載道,甚至出現車主提車后憤而砸車的偏激事件。
與此同時,競爭對手也已經兵臨城下,打破了特斯拉獨霸中國新能源豪車市場的局面。9月,寶馬的兩款新能源BMW i8、BMW i3正式上市。其中i3推出純電動豪華版和增程版兩款車型,售價分別為44.98萬元和51.68萬元。
面對這樣的形勢,特斯拉顯得束手無策,只以更換中國市場負責人來應對。這種頻繁的高層換血,特斯拉究竟能從中獲益多少呢?
高管與普通員工不同,企業(yè)的總裁掌握著公司的航向。每個總裁有各自的風格,每一次的變動都意味著企業(yè)需要一定的時間建立一個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高層的穩(wěn)定對于入華剛剛兩年的特斯拉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為現實的一點在于,前兩任特斯拉中國區(qū)負責人任期內的成績亦可圈可點——鄭順景時期,特斯拉初到中國,在品牌推廣、服務理念傳播上功不可沒;吳碧瑄任期內,特斯拉與政府關系提升,并與上海、杭州、廣州、西安和武漢等地方政府達成協(xié)議,在這些城市的特斯拉車主可以獲得政府的“新能源汽車”牌照,銷售網絡建設與充電設施建設也都逐步打開了局面。
事實上,特斯拉需要正視的一個問題是,特斯拉總部對于中國市場發(fā)展的困難預計不足。這在其剛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就有所體現。因對中國市場環(huán)境知之甚少,沒有完全拿到政府相關部門的審批文件,特斯拉在中國的首家體驗店在租下近一年后才得以正式營業(yè)。
隨后,特斯拉被拒絕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之外,在超級充電站的建設上也沒有得到政府和關鍵企業(yè)如國家電網等的實質性幫助,轉而與銀泰中心、望京 SOHO 、中國聯(lián)通(600050,股吧)、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民生銀行(600016,股吧)等中國眾多企業(yè)建立起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甚至借助有財力的鐵桿粉絲,開展“目的地充電項目”和充電站建設。
中國與美國的市場環(huán)境大不相同。企業(yè)在中國市場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賴與政府的關系。從特斯拉選擇的繼任者可以看出,現在特斯拉對于這一點尤為看重。據了解,朱曉彤具有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經歷,在拓展業(yè)務以及與所在地區(qū)政府打交道方面頗有經驗。
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企業(yè)的發(fā)展,還是政府關系突破都需要時間積累。特斯拉需要耐心,再好好研究一下中國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