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wǎng)訊:氣候模型是研究者預測全球變暖的重要工具,但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準確反映未來的情況?最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預測方法,能夠大大降低模型的不確定性。相關研究發(fā)表于《氣候動力學》。
大氣、海洋、冰川、陸地和太陽等都是影響地球氣候的因素,將它們匯集于同一個數(shù)學模型中,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整個地球系統(tǒng)。但在預測未來時,這些歷史數(shù)據(jù)仍然存在著不確定性。
迄今為止,由于各個模型對氣候變化的預測結果范圍過大,人們很難根據(jù)這些結果確定統(tǒng)一的行動方案。比如,假設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yè)委員會(IPCC)的通用循環(huán)模型(GCMs)預測,結果會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范圍在1.9攝氏度~4.5攝氏度,但這一結論過于寬泛,對低緯度地區(qū)而言,這種溫度變化帶來的影響較小,而在其他地區(qū),這種氣候變化的幅度是致命的。
因此,有不少人對氣候變化研究持懷疑態(tài)度——有些模型即便有超級計算機加持,但預測的根據(jù)很可能靠不住。但對麥吉爾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的Bruno Tremblay和其同事而言,這種質疑反而是一種啟發(fā):研究者需要采用獨立且不同的方法預測氣候變化。
GCMs的預測基于各因素之間的理論關系,在新發(fā)表的研究中,Tremblay等人以歷史氣候數(shù)據(jù)為基礎,提出的模型盡可能讓假設成分少出現(xiàn),通過直接觀測估算氣候敏感性及其不確定性。
與IPCC的模型相比,新方法的不確定性大約降低了一半,前者預估全球可能在2020~2052年間升溫1.5攝氏度,新模型的預測結果將這一范圍縮小到2027~2042年。此外,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預期的變暖幅度比先前預測的降低了10%~15%。
論文共同作者、麥吉爾大學物理系教授Shaun Lovejoy表示,氣候變化模型越準確,政客們的回旋余地就越少?!艾F(xiàn)在政府終于決定在應對氣候變化上采取行動,不能讓他們產(chǎn)生即便政策不給力也能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險后果的想法。”(袁柳)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