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電池”和“突破”,你會看到一頁又一頁的鏈接。其中不乏振奮人心的文章和業(yè)內公司的崇高愿景。
然而,根據眾多相關人士的說法,在當今的技術背景下使用“突破”這個詞,就算往好的方面說,也是一種誤導。他們認為,那些“最新的研究發(fā)現”,或者“不久的將來取得成果”的說法幾乎都是無稽之談。
電池初創(chuàng)公司Conamix的CEO夏洛特漢密爾頓表示:“你不用在業(yè)內呆太久,就能聽到這樣一句話:‘電池供應商都是大騙子’。” (Liar, liar, batterysupplier)
電池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電池的性能決定了電動車的充電時間和行駛里程,電力儲存對于不斷增長的可再生能源需求也至關重要。這些因素推高了電池的需求,使該行業(yè)成為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
據金融數據公司PitchBook統(tǒng)計,2021年,各大風險投資公司在全球向業(yè)內的初創(chuàng)公司投入了近180億美元,范圍涵蓋了從電池制造到鋰礦開采的方方面面。
人們很容易將那些電池的突破歸結為科技行業(yè)的夸張和嘩眾取寵。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研究人員發(fā)明了一種電池,這種電池看起來很有前景,但從未接近商業(yè)化。把這換一種說法就變成了:“一輛續(xù)航長達3200公里的電動汽車觸手可及?!?
最近,哈佛大學研究員李鑫(Xin Li)和他的團隊在科學期刊《自然》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一種新型高容量固態(tài)電池的論文。李鑫說:“人們喜歡突破,但我們寫論文時盡量避免使用這類詞匯。在我看來,過去5年有太多電池上的‘突破’,但沒有多少能應用到商業(yè)產品中?!?
這種“口嗨”付出了實際的代價。投資者很難從紛繁的炒作中找到真正的投資對象,而對自己的業(yè)績坦率直言的公司則可能融資失敗。
漢密爾頓女士說:“這使得融資變得非常困難。”她的公司正在努力尋找電池關鍵組件的新材料,以更低的成本增加能量密度。她補充道:“如果像這樣說,‘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鋰硫電池,但還不足以應用到汽車領域’,我的說服力就會大打折扣?!?
自1991年鋰離子電池首次商業(yè)化以來,幾十年的歷史證明,真正的技術突破是少之又少的。
特斯拉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馬克塔本寧表示:“在2003年,我們創(chuàng)立特斯拉時,電池的性能只是剛好夠用,但我們注意到,電池的容量以每年7%至8%的速度提高,而且這種情況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已經19年了,但我們的電池容量仍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只是以這個速度慢慢增長?!?
電池技術的進步是漸進性的,而非革命性的一蹴而就。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高容量電池固有的復雜性。在分子水平上,鋰離子電池內部發(fā)生的是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電池充電時以一種方式進行,放電時則完全相反,這個過程必須重復無數次。
而且,這個過程從來都不是完美的,即使是最好的電池,容量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
在理論上,有很多可以使現有電池容量增加一倍或三倍的方法,但造出的電池在充電幾次后就報廢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鋰硫電池,理論上它的容量是現有電池的10倍。唯一的問題是:如果用制造當前電池的方法制造鋰硫電池,它在充電一兩次后就會壞掉。
今天生產的大多數電池被用于電動汽車的制造,而不是手持類電子設備,部分原因是車企海量的需求。舉例來說,特斯拉生產的最小的電池組所包含的電量相當于1666部iPhone,一輛電動悍馬則相當于7000部。因此,電動汽車現在是電池需求的主要動力,各大車企的要求是電池制造商必須滿足的標準。
然而,研究人員和初創(chuàng)公司報告電池性能的方式,往往沒能反映出汽車制造商的真實要求。
漢密爾頓女士說,雖然在實驗室里很容易就能制造出性能良好的電池,但是如何寫報告卻暗藏花招。這類報告傾向于淡化一個事實,即現實世界中的電池必須在至少六個不同的標準下表現良好。這些標準包括提供加速動力,單位能量密度能夠支撐長里程續(xù)航,數千次的充放電循環(huán),對環(huán)境溫度的泛適應性,在損壞時不容易起火。
此外,電池的成本也不能太高,因為電池的價格往往決定了汽車的價格。
即使一項新電池技術可以滿足所有的標準,如何生產也是巨大的挑戰(zhàn)。
汽車咨詢公司Munro &Associates的總裁科里斯圖本表示,按照車企需求的規(guī)模將新電池技術商業(yè)化,可能需要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塔本寧說,制造商們已經在鋰離子電池技術上傾注了大量的資金和研發(fā)成本,這是其他技術望塵莫及的,除非它們能以現有的設施,以幾乎相同的方式生產。
鑒于此,許多公司將目標放在了改進現有的電池技術。電池初創(chuàng)公司Coreshell的CEO喬納森譚表示,該公司正努力將一種鋰電池涂層商業(yè)化,這種涂層可以讓電池在更高溫度下安全運行,并延長使用壽命。
(截圖來源:Physics World)
另一邊,研究人員也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制造電池的新技術。據科學期刊Physics World報道,哈佛大學李鑫博士的團隊已經找到了一種延長固態(tài)電池使用壽命的方法。這種電池技術可以將電動汽車的壽命延長至汽油汽車的壽命——10至15年,而無需更換電池。由于其高電流密度,該電池可以在10-20分鐘內充滿電。
但李博士稱,該技術的商業(yè)化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更不用說在研究成果和規(guī)?;a轉化過程中會出現的未知障礙。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些漫長的開發(fā)周期的結果是,即使電池技術“突破”最終進入市場,可能只是在現有電池容量上略有增長,而非質的飛躍。塔本寧說:“當他們最終將這些產品投入生產時,可能會說,‘哦,這不過又是一個8%的增長’?!?
編譯自《華爾街日報》、Physics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