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2022年6月17日,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正式下水,中國海軍步入三航母時代。福建艦由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其中包括電磁彈射技術,而電磁彈射中的儲能系統(tǒng)采用的就是飛輪儲能。
在航空母艦中,為了在一瞬間將飛機彈射出去,彈射裝置需要非常高的功率,即使是核動力航母所能提供的發(fā)電功率也都遠遠不夠。因此,航母中必須事先儲存好能量,等到飛機彈射需要時才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出足夠的動能以供使用。飛輪儲能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飛輪儲能,簡單來說就是先利用電能驅動飛輪高速旋轉,將電能轉化為飛輪中的動能儲存起來。然后再在需要的時候釋放飛輪,利用飛輪的慣性拖動電機發(fā)電,將儲存起來的動能再轉化為電能輸出。與蒸汽彈射技術通過蒸汽機推動滑塊相比,飛輪儲能能量利用效率更高、啟動時間更快,有了飛輪儲能提前儲存電能,艦載機可以在需要時快速升空。
迄今為止,能夠通過飛輪儲能實現將電磁彈射技術應用在航空母艦上的,就只有我國的福建艦和美國最新的福特級航母。
20世紀60—70年代,飛輪儲能最先在美國衛(wèi)星的蓄能電池上得到了應用,此后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和軍事領域。近年來,飛輪儲能技術逐步民用化,開始在電力、交通領域中有所應用。
由于具有功率高、響應速度快和使用壽命長等特點,飛輪儲能日益受到電力系統(tǒng)的青睞。與核電站、火電站等相比,飛輪儲能在調頻領域優(yōu)勢尤其明顯。此外,不同于電池這類電化學儲能方式,飛輪儲能屬于機械儲能,對環(huán)境基本無害。
目前,國家能源集團在寧夏開展了首批“飛輪儲能-火電聯合調頻”示范建設。其中,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電力靈武公司光火儲耦合22兆瓦/4.5兆瓦時飛輪儲能工程是國內第一個全容量“飛輪儲能-火電聯合調頻”工程,也是全球飛輪儲能單體功率最大、總儲能最多的工程項目,力爭突破500千瓦級大功率飛輪單體的技術瓶頸,實現大功率飛輪單體工程建設。項目預計在2022年內建成投入使用。
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具備大功率快速充放電能力的飛輪儲能可以起到很好的節(jié)能效果。飛輪儲能裝置可以將列車進站剎車時所產生的電能轉化為動能儲存,當列車再次啟動,飛輪儲能再將動能轉化為電能輸出,實現再生制動能量的回收和利用,從而達到節(jié)能的目的。據統(tǒng)計,軌道交通列車制動產生的能量,可達到牽引系統(tǒng)耗能的20%—40%。
2019年7月8日,兆瓦級飛輪儲能技術在北京地鐵房山線廣陽城站首次實現商用。據介紹,在飛輪儲能系統(tǒng)投入使用后,該車站一年可節(jié)省約50萬度電。2022年4月11日,2臺1兆瓦飛輪儲能裝置在青島地鐵3號線萬年泉路站完成安裝調試,并順利并網應用,該裝置是我國軌道交通行業(yè)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兆瓦級飛輪儲能裝置。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飛輪儲能行業(yè)尚處于發(fā)展初期。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yè)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發(fā)布的《2022儲能產業(yè)應用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飛輪儲能裝機功率967.5MW,僅占全球儲能市場0.47%。其中,中國包含壓縮空氣和飛輪儲能在內的其它儲能技術裝機功率約為173.8MW,僅占中國儲能市場0.4%。
隨著新能源的不斷發(fā)展,電力系統(tǒng)波動性加劇,飛輪儲能的快速響應能力愈來愈受到電網和能源企業(yè)的關注,再加上政府對節(jié)能環(huán)保越來越重視,相信未來我國將會有更多的飛輪儲能項目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