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鋰金屬電池(LMB)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下一代鋰電池之一,但鋰金屬與電解液界面的不穩(wěn)定性仍然阻礙了鋰金屬電池的實際應用。要形成穩(wěn)定鋰金屬陽極的功能性電解質體系,必須了解溶劑分子的溶劑化行為,因為溶劑化狀態(tài)會嚴重影響溶劑的電化學性質。美國阿貢實驗室Khalil Amine教授在期刊“Angew. Chem. Int. Edit.”上發(fā)表題為“Solvation Rule for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Enabler in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論文,明確地證明了電解質體系中固體電解質界面(SEI)成膜劑碳酸氟乙烯酯(FEC)的溶劑化規(guī)律,結果表明,F(xiàn)EC的溶劑化數(與陽離子配位的SEI成膜劑分子的平均數)必須≥1,以確保形成穩(wěn)定的SEI。在這種情況下,鋰離子平均被至少一個FEC分子溶劑化,不僅在分離的離子中,而且在鋰鹽未完全解離的情況下,還會被接觸離子對或鋰聚集體溶劑化。如果FEC的溶劑化數小于1,則電解質中可以存在單獨由EMC分子溶劑化的Li+的鋰配合物。這些純EMC溶劑化的Li+配合物的分解對鋰負極是有害的,會導致SEI的減弱和循環(huán)壽命的縮短。因此,保持FEC溶劑化數≥1是LMBs穩(wěn)定循環(huán)的關鍵。
【文章詳情】
圖1. (a)鋰對稱電池的電壓分布,電流密度為2 mA/cm2,電解液為 1.1 M LiPF6-FEC/EMC;(b)鋰銅電池庫倫效率與FEC/EMC比例的關系,電解液為1.1 M LiPF6-FEC/EMC;(c)鋰銅電池中交換電流密度和FEC/EMC比例的影響,電解液為 1.1 M LiPF6-FEC/EMC。
圖1a為2 mA/cm2電流密度下循環(huán)的Li/Li對稱電池的電壓分布。采用低FEC體積比電解質的電池(FEC:EMC<1:4)在幾個循環(huán)后顯示出非常高的電壓極化(>5V),而使用高FEC含量電解質的電池顯示出顯著的鋰金屬穩(wěn)定性,有助于長期的鋰沉積/溶解。為了進一步評價銅工作電極上鋰的沉積/溶解效率,作者測定了鋰銅電池10圈平均庫侖效率(CE)。如圖1b所示,平均CE隨著FEC與EMC比率的增加而增加,直到體積比達到1:4,對應于0.37摩爾比。FEC含量進一步增加超過1/4體積比對平均CE沒有任何影響。
使用Tafel圖計算出的交換電流密度i0可來評價Li/Cu電池銅電極表面電荷轉移的難度。結果表明,i0值,即零過電位下的平衡電流密度,與電化學過程的動力學有關,隨FEC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直到體積比達到1:4(圖1c)。顯然,這個體積比是鋰金屬與1.1 M LiPF6-FEC/EMC電解液穩(wěn)定循環(huán)的臨界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得到的所有i0值都在同一個數量級上,表明電化學過程的動力學沒有大的差別。當FEC含量增加時,i0下降是因為形成了密度更大、氟化鋰(LiF)更豐富的SEI,減緩了電荷轉移過程。
表1. FEC和EMC在1.1M、1/4和1/6 FEC/EMC電解液中的配位比α和溶劑化數。
表1顯示了FEC和EMC在兩種電解質中的溶劑化數。當FEC/EMC體積比從1/6提高到1/4時,F(xiàn)EC的溶劑化數從0.84增加到0.96(非常接近1)。因此,要實現(xiàn)鋰負極的穩(wěn)定循環(huán),F(xiàn)EC的溶劑化數必須≥1。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所有的鋰配合物在形成過程中可優(yōu)先還原,以構建SEI并在循環(huán)過程中修復SEI,而由于不存在單獨由EMC溶解Li+的鋰絡合物,因此沒有顯著的EMC被分解。
圖2. Li/NMC電池循環(huán)性能。(a)不同比例1.1 M LiPF6-FEC/EMC;(b)不同比例1.1 M LiPF6-FEC/EA。
Li/LiNi0.8Mn0.1Co0.1O2(NMC811)電池的電化學性能表明了這一溶劑化規(guī)律的重要性。圖2a為采用不同F(xiàn)EC/EMC比的1.1M LiPF6電解質的Li/NMC811電池的容量保持率和CE。使用1/19 FEC/EMC電解液的電池性能甚至比傳統(tǒng)電解液差。它的容量在前20個周期內降至零,這表明在鋰陽極上形成的SEI非常不穩(wěn)定。雖然使用1/9和1/6 FEC/EMC電解質的電池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容量在100個循環(huán)內仍降至零。當FEC/EMC體積比≥1/4時,Li/NMC811電池的循環(huán)趨于穩(wěn)定。當FEC/EMC比例從1/6增加到1/4時,100次循環(huán)后的容量保持率從22.3%大幅飆升至88.6%,但進一步將該比率提高至3/7并沒有使保留百分比和平均CE有任何增加??傊?,1/4體積比代表了使用1.1 M LiPF6-FEC/EMC電解質的鋰負極穩(wěn)定循環(huán)的臨界值。盡管在長期循環(huán)過程中,F(xiàn)EC可能會持續(xù)消耗以修復SEI,但FEC基電解液的高臨界比意味著FEC的消耗量與電解液的量相比應該是微不足道的。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溶劑化規(guī)律,用乙酸乙酯(EA)作為共溶劑來代替EMC。由于EA的溶鋰能力明顯高于EMC,因此1.1 M LiPF6-FEC/EA電解液的臨界摩爾比應大于0.37。
圖3.(a) Li/Li對稱電池在2 mA/cm2和1.1 M LiPF6-FEC/EA不同比例循環(huán)的電壓分布;(b)鋰銅電池中,交換電流密度與FEC/EA的比值曲線圖,1.1 M LiPF6-FEC/EA電解液。
如圖3a所示,采用1.1 M LiPF6,1/6、1/4和1/3(v/v)FEC/EA電解質的Li/Li電池在前30圈內顯示出非常高的電壓極化,當FEC/EA體積比從1/6增加到1/3時,鋰的穩(wěn)定性有所提高。而FEC/EA體積比≥3/8的電池表現(xiàn)出非常穩(wěn)定的鋰離子沉積/溶解。
圖3b顯示了i0值,這些值是根據相應的Tafel曲線計算的,并根據Li/Cu電池中Li沉積/溶解的FEC/EA摩爾比繪制。與FEC/EMC電解液體系相似,隨著FEC/EA摩爾比的增加,i0值逐漸減小,直至達到0.52(體積比為3/8)。之后,進一步提高FEC/EA比值對i0值沒有影響。FEC/EA電解液的平均CEs通常高于FEC/EMC電解液,這可能是因為EA分解形成了一個相對更堅固的薄膜。然而,隨著FEC/EA體積比的增加,平均CEs逐漸增大,直到達到3/8,這與Li/Li對稱電池實驗和交換電流密度實驗確定的臨界體積比相同。使用FEC/EA電解質的Li/NMC811電池的循環(huán)結果也與上述結果一致,即3/8是臨界體積比(圖2b)。
【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通過各種電化學和溶劑化研究,揭示了控制鋰金屬負極穩(wěn)定循環(huán)的溶劑化規(guī)律。為了促進鋰在電解液中與SEI成膜劑(FEC)/共溶劑(碳酸鹽或醋酸鹽)的穩(wěn)定循環(huán),成膜劑FEC的溶劑化數必須≥1,以便在形成過程中優(yōu)先減少生成SEI,并在隨后的循環(huán)中修復SEI,確保不分解大量的碳酸鹽或醋酸鹽。這一溶劑化規(guī)則為設計一個穩(wěn)定的LMBs電解質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Chi-Cheung Su, Meinan He, Shi Jiayan, Rachid Amine, Jian Zhang, Khalil Amine, Solvation Rule for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Enabler in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ngew. Chem. Int. Edit. 2020, DOI:10.1002/anie.202008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