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東南歐礦業(yè)網2020年7月27日報道,歐洲的鋰資源主要位于塞爾維亞(Jadar礦床)、葡萄牙、西班牙、芬蘭和奧地利。在法國,它們可以在中央地塊(Massif Central)[如,波伏瓦和蒙特布拉斯花崗巖(Beauvoir and Montebras granites)等]和阿爾莫里克地塊(Armorican Massif)中發(fā)現(xiàn)。
在“未來的世界”中,歐洲和法國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是使歐洲的重要原材料供應重新本地化(re-localisation),特別是鋰。事實上,法國幾乎100%的金屬和工業(yè)所用戰(zhàn)略礦產都是進口的。除了更大的戰(zhàn)略獨立性,重新本地化還將改善法國的碳排放預算(carbon budget)和生產部門的經濟平衡。隨著持續(xù)的氣候危機,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從世界另一端進口原材料并不是可持續(xù)的解決方案。
鎳、銅、鈷、鋰和稀土元素等金屬用于我們的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電池中,但最重要的是用于電動汽車的電池。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未來幾年,電動汽車的數(shù)量很可能會大幅增長。到目前為止,法國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一直被低估。事實上,法國擁有豐富的工業(yè)礦物資源以及鎢、銻、金、鉛、鋅、鍺、銅、鋰和鉬等金屬資源。
鋰就是一個教科書般的例子(textbook example)。盡管法國擁有大量的資源和不斷增長的需求,但法國持續(xù)的從世界另一端進口大量金屬,而忽視了本國的金屬——如今,鋰主要在澳大利亞和智利開采,在中國提煉。然而,能源和數(shù)字轉型所需的原材料實際上就在法國本地。
1.法國地下?lián)碛胸S富的鋰資源
在法國和歐洲,含鋰礦物資源分布不均,分布在多個地質建造中。在稀有金屬花崗巖、偉晶巖和粘土礦物等巖石中,其鋰的含量不同。然而,這些資源至今幾乎沒有被開發(fā)利用。
2018年,法國地質礦產調查局(BRGM)完成了對法國陸地鋰資源的清查,發(fā)現(xiàn)了具有一定開采潛力的礦床。這些礦床的優(yōu)點是,它們包括鋰、錫、鉭或鎢等金屬礦物,以及長石、石英、高嶺土等工業(yè)礦物。如果這些資源得到開發(fā),法國可以自給自足,鋰金屬的潛在產量將超過20萬噸。
與大多數(shù)歐洲鄰國一樣,法國目前進口大量工業(yè)所需的金屬。采礦業(yè)的這種離岸外包使法國能夠無視開采這些礦物的狀況。如果沒有必要的標準和控制,采礦活動可能會造成環(huán)境破壞,包括無管制的廢物排放,而且通常不能保證工人必要的人身安全,還包括在干旱地區(qū)(例如南美的鹽灘)的用水問題。
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就是紀堯姆·皮特隆(Guillaume Pitron)在其著作《稀有金屬之戰(zhàn):能源轉型和數(shù)字化的陰暗面》(The Rare Metals War: The Dark Side of Energy Transition and Digitalisation)中所列舉的例子。作者重點介紹了亞洲礦山開采稀土所帶來的社會、健康和安全問題,及其對環(huán)境的破壞,特別是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2.重新本地化所面臨的技術挑戰(zhàn)
當考慮將這一產業(yè)在法國重新本地化時,第一個問題是科學性。法國的研究人員(地質學家、地球化學家、經濟地質學家)正致力于開發(fā)創(chuàng)新方法,以更好地了解這些資源是如何形成的,這既有利于更有效的開采,也有利于發(fā)現(xiàn)盡可能靠近消費中心的礦床,以減少對環(huán)境的影響。
法國還需要能夠開發(fā)出可以在法國各地使用的方法,以提取適合當?shù)氐刭|條件的礦產資源。鋰資源種類繁多,分布不均,目前并不是所有從礦床中提取鋰的工藝都是可行的。這要么是因為技術原因,要么是因為它們不劃算。因此,能源轉型需要對這些礦產資源的開采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和開發(fā),既要從環(huán)境角度降低現(xiàn)有工藝的危害性,又要開發(fā)新的方法。這項研究活動通過與研究單位和大學間的合作,可以促進法國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
3.一個受到歐洲鼓勵的行業(yè)
在歐洲層面,歐盟正致力于推動鋰產業(yè)的發(fā)展,途徑是與“歐洲創(chuàng)新與技術研究所”(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的原材料部門合作,如H2020 GeoERA框架的歐洲關鍵金屬項目,以及通過歐洲鋰研究所(European Lithium Institute)[法國地質礦產調查局(BRGM)是其創(chuàng)始成員之一]資助的研究項目。
在未來的幾個月和幾年里,許多電池工廠(“超級工廠”)的制造項目也可能出現(xiàn)在歐洲。短期目標將是建立一個經濟上強大的歐洲的“電池界的空客”(Airbus of batteries)。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鋰的供應來源將需要多樣化,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一種有趣的可能性是,提取位于德法邊境萊茵地塹中的地熱水。這些富含礦物質的熱水目前正被開發(fā)用于發(fā)電和制熱。由于發(fā)生在地球深處的水和巖石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換,它們往往富含鋰和其他金屬。如果開采,它們將會為地下資源的利用帶來雙贏:地熱水被抽上來發(fā)電(蒸汽被用來驅動渦輪機),也可以產生熱量(熱交換器),在重新注入之前,礦物質將從這種鹽水中提取出來。
對于歐洲的利益相關者來說,未來幾年的挑戰(zhàn)將是學習如何在當?shù)貜牟煌瑮l件的地質資源中可持續(xù)地獲得鋰,包括尊重當?shù)氐沫h(huán)境和社會問題。這種多元化是必要的,但同時也應注重增強歐洲的金屬回收能力,進而最終保護資源。
來源: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中心作者:編譯/孫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