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從2002年開始,基本每隔一段時間“電改”就會因直接或間接的緣由,進入電力行業(yè)的“熱搜榜”。繼本月4日《深圳市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出臺之后,19日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fā)了《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將電改再次提上了日程。
記者通過中國能源報官方微信發(fā)起的投票顯示:近半數投票者持觀望態(tài)度,認為電改的效果要看政府的推動力度和試點的效果;25%的投票者認為可以取得實質性效果;還有28%的投票者選擇了“不樂觀,會出現‘形改實不改’”一項。投票者中,僅1/4人對此次電改表示樂觀,回顧我國12年的改革歷程,不難理解這種“悲觀”。
單從方案的執(zhí)行情況看,2002年“5號文件”確立了“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四步走路線,同年就按“廠網分開”的原則組建了兩大電網公司和五大發(fā)電集團;2003年,電監(jiān)會成立,國務院出臺了《電價改革方案》;2004年,標桿上網電價和煤電聯(lián)動機制出臺……但改革的第二階段卻到了7年后的2011年才落地。
本次試點方案中提到的“輸配電價格按成本加效益的管制方式確定”在2003年出臺的《電價改革方案》和2005年出臺的《電價改革實施辦法》中就已經明確提出過,只是這10年左右的時間里,不論是標桿電價、煤電聯(lián)動、電價改革還是區(qū)域輸配電價試點的實施效果都一直在曲折中被人詬病。
我國電力體制一開始沿襲蘇聯(lián)模式,進行改革意味要完成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打破原有體系和利益鏈,難度本身就非常大。加之電力領域不僅關系國計民生,更兼具服務和公共性質,改革要在“保穩(wěn)定、保安全”的基礎上進行,過程中還需要平衡各方面關系,所以寧可慢些也不能快馬加鞭后又走回頭路,這樣的損失更大。所以,我國電改需要一個相對漫長和艱難的過程,這是消除長期形成的痼疾要付出的成本。
但也應當注意到此次電改所處的不同歷史階段:改變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是當今全世界關注的問題,而我國在新能源、分布式和特高壓智能電網等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優(yōu)勢。此外,國家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并提出了“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zhàn)略以及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決定。特別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其意義,有可能同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一樣,給我國整個能源領域帶來深遠影響。
改革的成功不僅需要決心,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中國的電改在經過一輪生肖時間的積累后,或將在此次迎來實質性突破。
原標題:【記者觀察&讀者反饋】再給電改一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