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發(fā)表報道,標題:“藍科鋰業(yè)碳酸鋰產能或成為世界之首”。報道聲稱,公司產能已達到1萬噸,并計劃到2017年底,擴產3萬噸,總產能達到4萬噸。這不僅將大幅超越國內公司碳酸鋰產能,也將領先國際公司的產能。
僅從字面理解,公司4萬噸的產能水平如果達產,按現(xiàn)有供給格局來看,已然將成為全球第二大資源供應商,將對原有的供給格局產生較大沖擊,從而對碳酸鋰供需結構和價格產生影響。我們判斷,公司未來的2-3年內的實際產量,大概率很難達到這一水平;從而不會對現(xiàn)有供給格局產生實質性沖擊。除非其主營業(yè)務產品鉀肥的價格出現(xiàn)大幅超預期上漲,給予公司持續(xù)擴產的經(jīng)濟動力。
技術工藝和原料供給存在相對極限。藍科鋰業(yè)依托察爾汗鹽湖資源,利用鹽湖股份曬制鉀肥后的鹵水,使用吸附法進行鋰鹽提取。從技術工藝上看,這一生產流程受到兩方面的約束:
1)碳酸鋰最為鉀肥生產工藝中的副產品,其原料供給受制于本身的鉀肥產能;
2)鹽湖鋰資源相對于礦石鋰資源生產存在較大不穩(wěn)定性,從而導致設計產能不能完全發(fā)揮。對第一個約束而言,提高鋰鹽的有效加工產能的前提是提高鉀肥的產能,公司現(xiàn)階段鹵水副產品對應的碳酸鋰產能大致在1萬噸。此外,市場認為其可以利用早期生產過程中的鹵水結晶體來作為原料,從而無需擴大鉀肥產能,也可以保障原料供給,但從技術工藝而言:鹵水結晶后與當年新曬制鹵水存在較大差別,部分無法重融成鹵水,只能搭配新制鹵水來使用;因此,以此最為主要的原料供給是不可行的。第二個約束條件產生的原因在于鹽湖生產氣候環(huán)境帶來的不確定性,如低溫,降水帶來的工期不足,使得有效開工率不足。
預計公司未來2年合理產量在7000-10000噸,遠景產量取決于鉀肥價格。公司現(xiàn)有設計產能1萬噸,2014年已經(jīng)投產,當年產量約1400噸;2015年產量預計為4000噸;在碳酸鋰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只有40%,如果原料供應和工藝完全沒有問題的條件下,產量理應處于更高水平。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前述兩個約束存在的確實性。如果鉀肥價格不大幅上漲,加之鹵水結晶不能作為主要原料使用,公司在1-2年內大幅擴產的經(jīng)濟合理性不足,由此判斷,公司未來兩年達到4萬噸產能的概率很小,樂觀條件下,年產量水平在7000-10000噸相對合理。
預計公司產量全球占比不足5%,對現(xiàn)有供給格局難以構成實質性影響。2015年預計全球鋰資源供給折合碳酸鋰產量預計約為18萬噸。根據(jù)分析和判斷,公司未來2年,新增產量極限條件下不超過6000噸,相比四大巨頭的市場份額,仍然不足以對供給格局構成實質性沖擊。在行業(yè)需求持續(xù)增長的條件下,不會對價格趨勢構成實質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