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物質硬炭材料由于具有大層間距、可控的孔隙和缺陷結構,非常適合應用于動力鋰離子電池(LIB)的負極材料。本文以生物質菱角殼為前驅體,通過水熱除雜和高溫炭化法制備出高純度的菱角殼基硬炭負極材料(HT-x)。該方法更加安全環(huán)保,而且節(jié)省材料的制備時間。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X射線衍射儀(XRD)、拉曼光譜(Raman)、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等表征其形貌、微晶結構及微結構,并采用恒電流充放電、循環(huán)伏安技術研究了其電化學儲鋰性能。結果表明:水熱除雜具有較好的效果,同時碳化溫度對材料的微觀結構和儲鋰性能影響較大。樣品HT-1100具有大的層間距(d002=0.39 nm)和適中的比表面積(76.82 m2/g),在0.1 C(1 C=250 mA/g)電流密度下,可逆放電比容量最高可達405.6 mA·h/g,首次庫侖效率為57.32 %;并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在4C電流密度下比容量仍可以達到167.6 mA·h/g;在0.4 C電流密度下循環(huán)300圈后容量保持在382.5 mA·h/g,顯示出非常優(yōu)異的循環(huán)性能。菱角殼基生物質硬炭材料用于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為實現(xiàn)菱角殼生物質變“廢”為寶,最終實現(xiàn)綠色和高效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實驗支持。
關鍵詞: 菱角殼;水熱法;硬炭;鋰離子電池;負極
鋰離子電池(LIBs)自從20世紀90年代被商業(yè)化以來,已被廣泛應用于便攜式電子設備、電動汽車和電網(wǎng)儲能等領域。伴隨鋰離子電池在電動汽車和分布式儲能電網(wǎng)等領域的大規(guī)模應用的推進,具有低成本的高容量、超快充和高安全性的鋰離子電池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人們基于改善現(xiàn)有和新的電極材料體系,綜合考慮其電化學特性(比容量、功率、循環(huán)穩(wěn)定性等)以及成本和環(huán)境影響,碳材料成為目前研究和應用最廣泛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之一。
為了實現(xiàn)材料的可持續(xù)性,人們越來越集中于開發(fā)炭基負極材料,特別是通過熱處理生物質或工業(yè)廢料技術而獲得非晶態(tài)碳或石墨化炭,并將其用于鋰離子電池或鈉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截止目前,生物質炭的前驅體選擇非常廣泛且豐富,例如蘑菇、蘋果、咖啡殼、稻草、松果殼、香蕉皮、茶葉、椰子殼、花生殼、柚子皮、棉花、馬鈴薯淀粉和紅薯等。但是大多數(shù)生物質炭材料的制備方法均采用直接炭化法,并且在除去雜質過程中會用到大量酸,產(chǎn)生不可避免的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本課題組的閆磊等發(fā)現(xiàn):生物質的水熱處理可以有效去除原料中的雜質,并避免酸洗過程中所衍生的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是一種高效綠色的除雜技術。
本文以生物質廢料菱角殼作為原料,采用水熱法去除菱角殼中的雜質,在不同溫度下炭化制備了菱角殼基硬炭材料,并進一步研究了炭化溫度對其結構與儲鋰性能的影響。
1 實驗部分
1.1 水熱-炭化法制備的菱角殼基硬炭
菱角殼(市售)進行粉碎后,過300目標準篩,稱篩下的菱角粉末和適量的去離子水混合后放入聚四氟乙烯內襯中,并將反應釜放入均相反應器中,升溫至250 ℃,水熱時間為12 h。產(chǎn)物經(jīng)抽濾、洗滌、干燥后,得到水熱產(chǎn)物(灰分含量小于0.1%)。取上述水熱產(chǎn)物置于剛玉舟中,在N2保護下以5 ℃/min升溫至炭化溫度,恒溫3 h后自然降溫;目標炭化溫度分別為900 ℃、1100 ℃、1300 ℃、1500 ℃。根據(jù)炭化溫度將上述最終產(chǎn)物命名為HT-x(HT為水熱-炭化法制備的菱角殼基硬炭,x為炭化溫度)。
1.2 材料結構分析與表征
使用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Hitachi S4800型)和高倍透射電子顯微鏡(TEM,F(xiàn)EI-Tecnai G2 F30型)觀察菱角殼基硬炭的表面形貌和微晶結構;采用德國BRUKER公司的D8 ADVANCE型X射線衍射儀對樣品進行晶體結構分析;采用日本Horiba公司的XploRA PLUS型號的激光共焦掃描成像拉曼光譜儀對樣品進行缺陷程度分析,激光波長為532 nm;采用美國康塔公司Autosorb-iQ-C型號的全自動物理化學吸附儀進行低溫氮氣吸脫附測試,比表面積由BET(Brunauer-Emmett-Teller)模型計算得到。
1.3 電極和紐扣電池制作與測試
將菱角殼基硬炭、導電炭黑(GVXC72)、羧甲基纖維素鈉(CMC-Na)和丁苯膠乳(SBR)以85∶10∶3∶2的質量比混合均勻后涂布在銅箔上,經(jīng)80 ℃烘干后沖出直徑為13 mm的圓形電極(涂覆量約為2 mg/cm)。金屬鋰作對電極和參比電極,采用聚丙烯(PP)隔膜和1.2 mol/L的LiPF6(EC/DMC/EMC體積比為1∶1∶1)為電解液,在氬氣手套箱(H2O<1 μg/g,O2<1 mL/L)中組裝成CR-2430型紐扣電池。
在武漢金諾電子有限公司的電池測試儀(LAND CT2001A)上進行恒流充放電測試,測試電壓范圍為0~3 V。在不同的電流密度下進行恒流充放電測試可以得到電池的倍率性能,選取的電流密度:0.1 C、0.2 C、0.4 C、1 C、2 C、3 C、4 C,其中1 C=250 mA/g。以0.4 C電流密度對鋰/鈉離子電池進行循環(huán)測試來評價硬炭材料的長循環(huán)性能。采用CHI660E電化學工作站進行循環(huán)伏安測試,掃描電壓范圍設置為0~3 V,掃描速度為0.1 mV/s。
2 結果與討論
2.1 SEM分析
圖1為菱角殼基硬炭的SEM照片。由圖1可以看出,炭化后的菱角殼為塊狀結構,形貌不規(guī)則,粒徑分布較寬,平均粒徑約為2~8 μm,表面粗糙,結構致密。在熱處理及炭化過程中,HT-x樣品的收率隨著炭化溫度的升高而降低,HT-900樣品的炭化收率為31.92%,HT-1500的炭化收率為27.78%。HT-x樣品表面比較致密,在后續(xù)電化學性能測試中有利于形成穩(wěn)定的SEI膜,便于電子傳輸,從而提高電化學性能。
圖1炭化菱角殼基硬炭的SEM照片:(a) HT-900;(b) HT-1100;(c) HT-1300;(d) HT-1500
2.2 XRD 與 Raman 分析
圖2菱角殼基硬炭的XRD與Raman譜圖。由圖2(a)可知,HT-x樣品分別在23°和43°出現(xiàn)較寬的(002)和(10)衍射峰,說明HT-x具有無序結構。根據(jù)(002)衍射峰和(10)衍射峰的位置、布拉格方程和謝樂公式,計算出石墨微晶的結構參數(shù)d002、La、Lc、N值,如表1所示。隨著炭化溫度的升高,(002)衍射峰逐漸逐漸尖銳并向又偏移,樣品的d002值由0.40 nm減小至0.37 nm,但均大于石墨的層間距(0.335 nm),La和Lc明顯增大,N值也逐漸增大(從3.88 增加至6.01),表明較高溫度炭化的樣品,石墨化程度也高。由圖2(b)所示,拉曼光譜在1350 cm-1(D峰)和1580 cm-1(G峰)處出現(xiàn)兩個特征峰,說明HT-x具有無定形炭結構。IG/ID值由0.34 nm增大至0.57 nm,且特征峰隨炭化溫度升高逐漸尖銳,表明HT-x樣品的石墨化程度隨溫度升高而升高,與XRD和TEM的討論結果一致。
圖2 菱角殼基硬炭的(a) XRD圖和(b) 拉曼光譜圖
表1 菱角殼基硬炭的結構參數(shù)
2.3 TEM分析
圖3為菱角殼基硬炭樣品的TEM和SAED圖。由圖3(a)可知,HT-x樣品為典型的無定形炭結構,無序區(qū)域中包含由平行排列的石墨片層形成的石墨微晶,由TEM圖可以觀察到HT-900樣品的無序度最高,石墨微晶結構不明顯;隨著炭化溫度的升高,石墨微晶的含量逐漸升高,石墨微晶的長度和厚度也逐漸增加,如圖3(c)、(d) HT-1300和HT-1500兩個樣品具有明顯的短程有序石墨微晶結構,表明炭化溫度的升高使樣品局部有序結構增加。由圖3中SAED衍射圖可見,衍射環(huán)的銳度逐漸增大,進一步說明了較高炭化溫度下石墨化程度較高,這與TEM分析結果一致。
圖3 菱角殼基硬炭的TEM和SAED照片(a) HT-900; (b) HT-1100; (c) HT-1300和(d) HT-1500
2.4 多孔結構分析
由圖4可知,HT-x樣品的N2吸脫附曲線為IV型,首先在低壓區(qū)就有一定吸附,相對壓力接近1.0時,吸附量迅速增加,脫附曲線和吸附曲線形成遲滯回線,表明樣品中包含介孔和大孔結構。在相同壓力下,HT-900的N2吸脫附量高于其他三個樣品,且從孔徑分布圖可以看出其孔徑主要分布在0.8~1.2 nm,說明HT-900的比表面積相對較大,且包含了較多的微孔結構。由4(a)中的N2吸脫附測試曲線計算可以得到HT-900、HT-1100、HT-1300、HT-1500樣品的比表面積分別為300.94 m2/g、76.82 m2/g、68.29 m2/g、56.71 m2/g。由4(b)孔徑分布圖可以看出,HT-x樣品具有連續(xù)的孔分布,包含微孔、介孔和大孔,這樣的孔結構有利于鋰離子的儲存和擴散。表2列出了HT-x的元素含量,隨著炭化溫度的升高,碳元素含量逐漸增加,而氧、氮、氫含量逐漸降低,表明隨炭化溫度升高,石墨微晶結構中的官能團和缺陷進一步減少,有序度增加。
圖4 菱角殼基硬炭的(a) N2吸脫附曲線和(b)孔徑分布
表2 菱角殼基硬炭的元素分析
2.5 循環(huán)伏安圖(CV)分析
圖5為菱角殼基硬炭電極在0.1 mV/s掃速下的CV曲線。首次循環(huán)過程中,0~1.25 V范圍內出現(xiàn)的還原峰對應SEI膜的生成。0 V左右的氧化峰的電壓大于還原峰的電壓,這是由于鋰離子儲存在硬炭材料中的微孔中時,會在單層碳兩邊和納米微孔周圍發(fā)生吸脫附,近似為金屬態(tài)。第2圈的CV曲線與第3圈基本重合,說明容量衰減主要在首次循環(huán)過程中,后續(xù)循環(huán)過程容量基本不發(fā)生衰減。
圖5 菱角殼基硬炭電極的 CV曲線 (a) HT-900;(b) HT-1100; (c) HT-1300;(d) HT-1500
2.6 恒流充放電測試
圖6所示為HT-x電極在0.1 C電流密度下鋰離子電池恒流充放電曲線,充放電數(shù)據(jù)列于表3中。首次放電曲線在較高電位下出現(xiàn)的平臺對應SEI膜的生成,隨著炭化溫度的升高,平臺的長度變短,表明高溫炭化條件下生成的SEI膜消耗的不可逆容量較少,首次庫侖效率提高。由表3中可以看出,HT-x電極的首次庫侖效率由52.81%增加至66.85%。首次充放電過程中(0.1 C),HT-900、HT-1100、HT-1300、HT-1500電極的可逆放電比容量分別為388 mA·h/g、405.6 mA·h/g、237.3 mA·h/g、210.1 mA·h/g,不可逆容量隨著炭化溫度的升高而降低,說明與炭化溫度較高時,缺陷和雜原子含量的降低及石墨微晶層間距的減小有關。與首次充放電數(shù)據(jù)相比,第二次充放電時,不可逆容量明顯減小,庫倫效率增加,表明SEI膜的生成主要發(fā)生在首次充放電中,后續(xù)循環(huán)過程中電極具有高度可逆性。
圖6 菱角殼基硬炭電極在0.1 C電流密度的充放電曲線:(a) HT-900; (b) HT-1100; (c) HT-1300; (d) HT-1500
表3 菱角殼基硬炭電極在0.1 C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數(shù)據(jù)
2.7 倍率性能和循環(huán)性能測試
圖7(a)為菱角殼基硬炭電極的倍率性能圖。HT-900、HT-1100、HT-1300、HT-1500電極在0.2 C電流密度下的可逆比容量分別為284.9 mA·h/g、294.6 mA·h/g、211.2 mA·h/g、176.5 mA·h/g,當電流密度為4C時,可逆比容量能保持在159.9 mA·h/g、167.6 mA·h/g、131.2 mA·h/g、110.4 mA·h/g,容量保持率在56.12%、56.89%、62.12%、62.55%。大電流密度下,HT-900和HT-1100可逆比容量衰減較快,而HT-1300和HT-1500可逆比容量衰減的相對較少。當電流密度恢復到0.2 C時,HT-900、HT-1100、HT-1300、HT-1500的可逆比容量分別為278.1 mA·h/g、285.9 mA·h/g、206.8 mA·h/g、173.4 mA·h/g,容量保持率分別為97.61%、97.05%、97.92%、98.24%。由圖7(b)可知,HT-x電極在0.4 C電流密度循環(huán)300次時,可逆比容量隨循環(huán)次數(shù)增加先增大之后趨于穩(wěn)定,容量的增加可能來源于鈉離子的嵌入和脫出對電極材料的活化,其中HT-900和HT-1100可逆比容量相近,且均高于其他兩個樣品。
圖7 菱角殼基硬炭電極的倍率性能(a)和長循環(huán)性能(b)
3 結 論
本文以菱角殼為前驅體,首先通過水熱法去除雜質,然后在不同溫度下炭化成功制備出菱角殼基硬炭,組裝鋰離子電池研究樣品的結構與電化學性能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和總結,得出的結論如下。
(1)水熱炭化法得到的菱角殼基硬炭為表面有許多小球的塊狀結構,隨著炭化溫度的升高,樣品的石墨化程度增加,比表面積逐漸減小,樣品的層間距由0.40 nm減少至0.37 nm,比表面積由300.94 m2/g減小至56.71 m2/g。
(2)在鋰離子電池中,HT-1100電極以0.1 C電流密度充放電的可逆比容量為405.6 mA·h/g,首次庫侖效率為57.32%,并且具有優(yōu)異的循環(huán)性能。
(3)廉價的菱角殼經(jīng)過簡單的水熱法除雜后直接碳化樣品,表現(xiàn)具有優(yōu)異的電化學性能,是一種有潛力應用于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硬炭負極材料。
引用本文: 王超,肖祥,鐘國彬等.水熱-炭化法制備菱角殼基硬炭及其儲鋰性能[J].儲能科學與技術,2020,09(03):818-825.
WANG Chao,XIANG XIAO,ZHONG Guobin,et al.Water chestnut-based hard carbon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carbonization method as an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J].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09(03):818-825.
第一作者:王超(1988—),男,博士,高級工程師,從事電化學儲能技術研究,E-mail:wangchaomly@163.com;
通訊作者:肖祥,男,在讀博士研究生,進 ,E-mail:xiaoxiang@gddky.csg.cn;
通訊作者:時志強,碩士,從事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和儲能技術研究,E-mail:shizhiqiang@tjp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