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要地說,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原理和薄膜硅太陽能電池一樣,其產生并且分離負電荷的工作層大約厚200-300納米。這么一個薄層的有機物光電材料,很難吸收太陽光,因為大部分光能會透過電池,不能被轉化為電能。如果增加工作層的厚度,分離的正負電荷又傾向于在移動過程中重新合并,難以到達兩側電極。這個難題常常讓研究人員感到束手無策,直到最近一種新的解決方法被提出來:利用表面等離子體來提高電池對于光能的捕捉和吸收。
當一束光照射到金屬納米顆粒上時,與光的波長相比,顆粒的尺寸要小得多,所以金屬納米顆粒的電子將會隨著光波的振動而發(fā)生位移,造成電子云的往復偏移,這樣電子就得到了一部分光能,同時也能夠將光線束縛在自身結構周圍內。也就是說,金屬納米顆粒以及納米結構,可以很好地束縛、增強,并且限制光能的傳播。
基于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層中間做出多種納米級金屬結構,通過光和納米結構的相互作用,來促進光能的吸收和轉化。
我所在的實驗室正在進行的研究包括,怎么采用自主裝的方式來快速、低價地合成較大尺寸的納米級金屬結構,以捕獲光能。經過研究,目前有幾種結構已經得到了驗證。如a所示,在表層嵌入納米顆粒,這樣光線就會廣泛地散射,而不是直接透過電池。所以光線會在電池中往復折返數(shù)次,提高了光吸收的比例。在圖b中,在中間界面嵌入納米顆粒,光線入射到這層納米顆粒中間時,就會被它們束縛住,不再會穿過電池,所以光線就被困在了電池內部,大大提高了吸收效率。另外圖c中:在底層制作出納米尺度的金屬光柵結構,這樣入射的光線將會被金屬光柵結構束縛在表面,光線只能沿著光柵方向傳播而不是直接從背面出射,這樣增加了光線在電池內部的傳播距離,所以提高了吸收和轉化為電能的效率。
總體上講,金屬納米顆粒的使用,使得入射的陽光更廣泛地分散,以使更多的光線進入太陽能電池。同時,不同大小和材質的微??梢圆东@更多的波長范圍的光能,并且用以產生電能。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發(fā)電效率,進一步將它推向大規(guī)模的應用。(作者為比利時魯汶大學化學系博士生 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