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wǎng)訊:據(jù)英國《每日郵報》8月22日報道,由于存在技術難題和成本過高,人類從海水中提取鈾依然是個夢想。但是美國科學家近日表示,這一提取過程正取得快速進展,海洋或成為未來的核能之源。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科學家羅賓·羅杰斯(Robin Rogers)在美國化學協(xié)會年會上稱:“評估顯示,海洋才是鈾的主礦脈,海水中溶解的鈾遠遠超過所有已知陸地上的鈾礦儲量。困難在于提純很難,而成本又太高。但是我們現(xiàn)在正取得進展。”
日本人曾發(fā)明標準提鈾技術,即利用塑料纖維編織的墊子沉入海底,里面塞入能吸收鈾原子的化合物。將它們撈上后,用酸液清洗,即可提取鈾。這些墊子可被反復使用多次。新的方法是制造更廉價、更有效的墊子。羅杰斯領導的研究團隊正嘗試使用廢棄蝦殼制作墊子材料。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艾利奇·施耐德(Erich Schneider)認為,從海水中提取鈾有“經(jīng)濟效益”,可以維持核能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他說:“由于鈾礦資源存在太多不確定性,各國也無法決定是否應該對核能進行長期研究。而如果能夠從海水中提取鈾,則所有問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