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wǎng)訊:近來,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Michael D. Dickey研究小組采用可自我修復聚合物為彈性導線的護套,同時在聚合物護套中設計出一個直徑為100μm的微流體通道,然后向微流體通道中注入液態(tài)的鎵合金,這樣就制備一種新型的可自我修復的彈性導線了,相關論文發(fā)表于Advanced Materials雜志。
這種新型彈性導線的自我修復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當導線被切斷時,液態(tài)金屬會迅速發(fā)生氧化,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物皮膚,防止液態(tài)金屬從護套中滲出或者退卻進入護套而是保持合金與微流體通道同高。即使是過了幾十分鐘,一旦將切斷處重新相連,液態(tài)金屬也能自動重連,從而接通電路,逐漸修復切斷的地方。此外在對導線進行拉伸性能測試時,由于通道中為液態(tài)金屬材料,流動性很強,在進行拉伸時也不影響其導電性能,只是切斷后導線的拉伸性能有所下降。
這種新型的彈性導線的應用將有望大幅提高電子設備的耐久性,在柔性電子設備、復雜電路制造等領域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還有助于減少電纜更換所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來源:materialsviews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