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隨著新能源大規(guī)模開發(fā),儲能裝機投運的規(guī)模和速度也在加速推進,在一些列政策推動下,儲能盈利模式也逐漸清晰,呈現多元化特點。
年底“扎堆”并網
據中國儲能網不完全統計,1-11月,已經公開的新增儲能裝機投運項目共395個,規(guī)模達19.67GW/38.46GWh,其中,新型儲能裝機規(guī)模為17.036GW,占比為87%;抽水蓄能新增裝機規(guī)模為2.45GW,占比為12%;蓄熱新增裝機規(guī)模為0.18GW,占比為1%。
按照今年5月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yè)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公布的數據,2022 年中國儲能新增裝機量約 14.7GW,新型儲能裝機量為5.9GW。
也就是說,今年前11個月的新增儲能裝機規(guī)模已經超過去年全年裝機規(guī)模的34%,而新型儲能新增裝機量是去年全年的2.9倍,隨著年底儲能項目扎推投運,這一數據將進一步擴大。
從前11月新增儲能投運項目裝機功率占比來看,電化學儲能占主導地位,占比為84%;抽水蓄能占比12%;飛輪儲能、壓縮空氣、熔鹽儲熱等項目占比為4%。
前11月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中,各種技術路線百花齊放,鋰離子電池仍然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裝機項目達360個,規(guī)模為14.496GW,占比為98%。另外,共有2個鈉離子電池儲能、7個液流電池儲能、2個鉛碳電池儲能、1個鉛酸電池儲能等新技術也得到了應用落地。
從應用場景來看,電網側裝機規(guī)模超過電源測,功率為10.707GW, 占比64%;電源側裝機規(guī)模為5.734GW,占比為34%;用戶側裝機0.372GW,占比為2%。
分區(qū)域來看,西北地區(qū)得益于風光發(fā)電配儲項目較多,前11月新型裝機投運規(guī)模最多為5.14GW;華東地區(qū)在山東、浙江、安徽等省份強有力的政策推動下,該區(qū)域電網側獨立儲能、集中式共享儲能、工商業(yè)儲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前11月裝機規(guī)模僅次于西北地區(qū),為4.096GW;華中區(qū)域裝機規(guī)模排第三,為2.13GW,今年上半年,湖南省憑一己之力,投運12個儲能項目,裝機規(guī)模高達1.2GW,將該區(qū)域儲能投運規(guī)模推向top3;西南地區(qū)裝機規(guī)模為1.95GW,主要的貢獻量來自于貴州省,該省11月新型儲能裝機規(guī)模高達1.2545GW/2.511GWh,大幅領先于其他省份,在電網側新型儲能項目投運的12個項目中,貴州省獨占9個百兆瓦級項目,其中7個儲能電站是貴州省首批獨立共享儲能示范項目。
從裝機投運的時間來看,11月份新型儲能扎堆投運,裝機項目多大75個,總規(guī)模達到3.469GW/8.826GWh,環(huán)比增長235.31%,成為今年以來投運規(guī)模最高的月份。
從項目投建方來看,國電投、中國能建、中核、華能、華潤、大唐、三峽、中電建等央國企仍然是這些儲能項目落地的主導力量。
值的關注的是,11月,國家能源局組織發(fā)布《關于促進新型儲能并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從制度層面確定了新型儲能并入電網,及并網后調度運用的原則,對于新型儲能市場的發(fā)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另外,地方層面,為推進儲能項目并網,今年7月,貴州省能源局表示,在今年能源結構調整專項資金項目申報方面,對2023年11月底前建成并網的獨立儲能項目給予支持。
頻現“首個”、“最大”
在今年已投運的儲能項目中,“最大”、“首個”成為高頻詞匯。
比如,11月30日,中核三門200兆瓦灘涂光伏項目正式并網,標志著全國首個“核光儲多能耦合”及中核匯能首個自主開發(fā)建設的灘涂光伏項目正式并網發(fā)電。項目可將包括太陽能、核能、電池的化學能等多種能源轉化為電力,形成互補。
11月29日,安徽宣城首家5MW/15MWh用戶側儲能項目成功并網,這是安徽省內單體裝機容量最大的用戶側儲能項目。
11月29日,江蘇省容量最大的獨立共享儲能項目——江蘇豐儲200兆瓦/400兆瓦時(即額定功率200兆瓦,最大容量400兆瓦時)儲能電站在南通市如東縣并網,這座電站兩個小時內最多可充電40萬度。
11月27日,華能自主研發(fā)的全球裝機容量最大單層站房式儲能電站——上都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配套儲能二三期工程實現全容量并網。該項目的亮點是,二三期工程采用站房式儲能技術路線,通過單層站房式儲能系統布置方式,大幅提升儲能系統能量密度。
9月8日,在新疆哈密十三間房風區(qū),全疆首座電網側新型獨立儲能電站正式并入哈密電網,項目具有發(fā)電側儲能和電網側儲能雙重特性,并網后,以電網側獨立儲能方式投入商業(yè)運營。
8月,新華發(fā)電莎車100萬千瓦光儲一體化項目全容量并網。該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人民幣,裝機容量為80萬千瓦,配套儲能20萬千瓦/80萬千瓦時,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電化學儲能電站。
隨著各地儲能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項目交付的速度也屢次刷新記錄。
今年8月,海辰儲能供貨的大唐重慶銅梁100MW/200MWh集中式儲能電站項目并網,創(chuàng)下了百兆瓦級大型儲能電站35天交付的行業(yè)“新速度”。
盈利模式仍待“破局”
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國家和地方層面對新型儲能的盈利模式與商業(yè)模式的探索仍在推進,呈現多元化特點。
就政策支持層面來說,近三年來,11個省份發(fā)布了新能源配儲補貼政策,方式主要包括放電補貼、容量補貼、投資補貼。12個省份發(fā)布了新能源配儲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的政策,交易品種主要包括調峰、調頻、備用等。
統計顯示,僅今年前7月,各地便發(fā)布321項儲能政策,相當于去年全年總量。
目前來看,儲能的商業(yè)模式逐漸清晰,但成熟可持續(xù)的盈利模式仍期待政策“破題”。
新型儲能主要以提供調頻調峰等輔助服務為主要盈利手段。新版“兩個細則”促進了輔助服務市場建設,目前,華中、西北區(qū)域、南方、華北、華東、東北和江蘇、山東兩省相繼出臺了新版“兩個細則”,為一段時期內電力輔助服務的謀劃了方向。
但是由于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不夠完善,加上并網項目越來越多,輔助服務市場將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僅依靠調頻、調峰服務,難以形成對新型儲能項目有效的成本疏導和收益保證。
在新型儲能的利用率較低、盈利模式不清晰的情況下,容量電價機制被認為是能夠為新型儲能實現盈利托底。
11月22日,國家能源局發(fā)布《關于促進新型儲能并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明確,以市場化方式促進新型儲能調用,通過合理擴大現貨市場限價區(qū)間、建立容量補償機制等市場化手段,促進新型儲能電站“一體多用、分時復用”,進一步豐富新型儲能電站的市場化商業(yè)模式。
這也意味著,對于儲能容量補償,國家層面的政策即將出臺。其實,對于這一政策,山東等5個省份已經開始先行先試。
山東明確,新型儲能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參與市場交易,執(zhí)行基于市場化模式下的“電量電價+容量電價”兩部制上網電價機制。新型儲能向電網送電時,可根據月度可用容量獲得容量電價補償,具體補償標準根據當月電力市場供需確定。經省能源局確定的示范項目,補償費用暫按電力市場規(guī)則中獨立儲能月度可用容量補償標準的2倍執(zhí)行。
甘肅省要求,獨立儲能按其額定容量參與調峰容量市場交易,申報和補償標準上限暫按300元/(MW·日)執(zhí)行。
但是,也有觀點認為,容量電價不是根治儲能盈利難題的靈丹妙藥,過度采用容量這一商業(yè)模式將拉高電力系統的安全調節(jié)總成本,增加全體電力用戶負擔。
分時電價時段優(yōu)化和峰谷價差拉大促進了2023年工商業(yè)儲能市場的爆火。從12月份各地區(qū)公布的12月電網代購電價來看,19個地區(qū)的最大峰谷價差超過0.7元/kWh,廣東?。ㄖ槿俏迨校┳畲蠓骞葍r差最大,達到1.3376元/kWh。
另外,共有20多個地區(qū)執(zhí)行尖峰電價。與11月份相比,23個地區(qū)最大峰谷價差進一步拉大,江西省漲幅最大,達到30%,其次是重慶,超過28%。
尖峰電價可以有效提升儲能峰谷價差套利收益,一些地區(qū)通過“兩充兩放”,縮短投資回收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建省11月公布的完善分時電價政策的通知里,福建省工商業(yè)儲能客戶可制定三充三放得充放電策略,工商業(yè)儲能設備的可利用次數和小時候數進一步增加,這意味著工商業(yè)儲能的盈利空間將進一步增加。
可以預見,伴隨著全國各地不斷拉大峰谷價差,差價越大的地區(qū),越會成為工商業(yè)儲能爭相搶奪的“陣地”。
盡管如此,市場對工商業(yè)儲能市場仍存在憂慮,最大的擔憂是各地的政策、補貼能不能長期存在。很多的投資方會考慮,當大量的工商業(yè)儲能項目落地之后,市場將會飽和,電價差達不到預期。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虛擬電廠將會成為工商業(yè)儲能的最佳盈利模式,而不是僅僅靠初期階段的峰谷電價差。
對于儲能盈利模式模糊,經濟性差這一被行業(yè)長期詬病的難題,深度參與現貨市場交易,或是一劑良藥。
2022年,山東率先推出新型儲能參與現貨市場交易,陜西、甘肅等地緊隨其后,發(fā)文推動新型儲能參與現貨市場運行。在現貨市場競價交易中,低購高賣可獲取不錯的收益。
整體來看,新型儲能參與現貨市場仍在探索階段,地方性支持政策仍較少,電力現貨市場峰谷價差也有待進一步拉大,需要打通壁壘,讓儲能在能源保供的大潮中,真正的找到定位和適合的應用場景。
隨著獨立儲能在儲能項目建設中占比逐漸提升,其盈利模式也是行業(yè)持續(xù)關注的問題。
目前,容量租賃和調峰是獨立儲能最主要的收益來源,大多數獨立儲能項目依賴調峰或調頻市場獲得收益,政策變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都會對項目收益產生直接沖擊。
另外容量補償機制尚處于探索時期,補償價格及補償時期仍然期待政策進一步明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