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在能源供給日趨緊張,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尚無法完全取代化石能源的當下,發(fā)展核電成為多個國家的選擇。然而,目前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仍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其使用的鈾資源儲量也有限。
針對這一困局,中科院此前啟動了先導A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tǒng)”,試圖研發(fā)用釷做燃料發(fā)電的新一代核電。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來到中科院金屬所,對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tǒng)的相關材料研發(fā)情況進行了探訪。
解決能源危機,發(fā)展更加安全、成本更低、燃料利用率更高的新一代核電技術,正是這個項目的最終使命。該項目目前由中科院上海應物所牽頭,中科院金屬所負責這一系統(tǒng)的合金材料制備。
中科院金屬所承擔的任務看似不起眼,卻是整套系統(tǒng)的重中之重。在第四代核電站的設計中,熔鹽(即核燃料載體)堆液態(tài)燃料堆被認為是釷資源利用的理想堆型。但熔鹽堆用材料大多需要在高溫、極強腐蝕和中子輻射等多重極端環(huán)境下工作,其內部聚合物也需要在高輻射條件下工作,這對材料本身提出了極其嚴格的要求。金屬所董加勝博士、韓維新博士等帶領團隊承擔了這一任務,研制出合格的熔鹽堆結構金屬材料。
“這種金屬材料的選擇,一方面關系到周圍人員和環(huán)境的核輻射安全,另一方面其性能影響到釷基熔鹽堆的使用壽命、成本和效益?!倍觿俳榻B說,通過合金成分設計與優(yōu)化,他們最終研制出符合要求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H3535合金。
此外,研究人員突破了GH3535合金軋制、精密成型等工藝難題,將這一材料加工出熔鹽堆所需的板材、管材及焊絲等,并制備出2兆瓦熔鹽堆容器樣件和回路管道構件,滿足了小功率熔鹽堆合金結構材料的需求。
研制材料并制成板材、管材的過程,其實需要很多次的試驗和實踐。記者在位于沈陽桃仙機場附近的中科院金屬所中試實驗室看到,高約十幾米的廠房內,數(shù)十臺高大的實驗設備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正在有序運行。用于燃氣輪機、航空材料、釷基熔鹽堆的各種合金材料,大都從這個廠房生產出來?!昂芏嗪辖鸩牧希鋬炔砍煞直仨毦鶆?,以確保其在遭遇外部高溫壓力時不會出現(xiàn)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設計特殊的工藝,并反復實驗。”董加勝告訴記者。
“我們的工作主要以應用研究為主。先在實驗室把材料做出來,再在車間將其制備成板材,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親自把握。最困難的是很多合金材料的設計制備并無先例可循,我們只能依靠多年的積累,依靠相對簡單的研發(fā)平臺,依靠與設計部門和工業(yè)部門的密切配合開展工作?!倍觿俳榻B說,目前他們研發(fā)的GH3535合金能耐650攝氏度的高溫和苛刻的熔鹽腐蝕,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預計可發(fā)展出滿足700甚至800攝氏度使用要求的新材料。
盡管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tǒng)前景誘人,但在中科院金屬所副所長張健等人看來,這項技術能真正投入商業(yè)運行,可能還需要漫長的過程。上世紀60年代,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曾建成8兆瓦熔鹽增殖實驗堆,但4年后實驗停止。對其中關鍵的高溫結構材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由于長期在高溫、腐蝕、輻照條件下運行,材料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損傷,這顯然會對熔鹽堆長期穩(wěn)定運行構成威脅。因此,盡管金屬所突破了GH3535合金及型材的一系列關鍵技術,但材料的長期性能穩(wěn)定性仍須經受實踐的檢驗。
“這一先導專項的目標是,預計到2020~2030年,我們能掌握相關核心技術,建成工業(yè)示范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tǒng)?!睆埥≌f,作為我國重要的先進材料研發(fā)基地之一,中科院金屬所將盡力確保為其提供合格的合金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