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tǒng)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王杰研究員和團隊,基于摩擦納米發(fā)電機的自驅動原理,成功構建一種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回收系統(tǒng)。
利于該系統(tǒng)可以生成碳酸鋰和磷酸鐵這兩種回收中間產物,它們的純度分別達到 99.70% 和 99.75%,如此之高的純度非常利于后續(xù)生產。
該成果不僅可以直接嫁接轉移到鋰電池回收企業(yè)之中,而且其中涉及的“新型電化學回收體系”“回收產物重新利用”“摩擦納米發(fā)電機”等前沿技術也具有單獨應用的廣闊前景。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如下部分:
其一,通過打造高效新型電化學回收體系從而用于正極材料的回收。目前,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回收主要以濕法回收為主,但是這種方法的工藝較為復雜,需要使用大量酸堿試劑,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本次成果采用電化學法氧化食鹽水,利用生成的 Cl-/ClO-氧化還原對,實現(xiàn)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回收,這能降低化學試劑的用量及種類,能將濕法回收的 10 個步驟縮短為 4 個步驟,在簡化工藝流程的同時,還具備節(jié)能環(huán)保降成本的優(yōu)點。同時,課題組最近的一系列工作表明,本次方法具有較好的通用性,能用于包括三元正極、磷酸鐵鋰、鈷酸鋰等一系列正極材料的回收。
其二,可用于回收產物的重新利用,從而助力新正極材料的制備。鑒于回收中間產物的純度較高,因此可以直接將其作為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前驅體,通過氣氛隧道爐燒結的方法,即可實現(xiàn)高性能磷酸鐵鋰的重新制備。
同時,由于這種原材料來源于回收的前驅體,因此所制備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性價比優(yōu)勢。
其三,將摩擦納米發(fā)電機實現(xiàn)能源自給與系統(tǒng)自驅動。作為一種新型能量獲取器件,摩擦納米發(fā)電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價格低廉、低頻高效等優(yōu)勢,能將環(huán)境中廣泛存在的機械能比如風能、人體運動機械能、水滴能等轉換為電能。
同時,借助其制備材料來源廣泛的優(yōu)點,通過合理利用電池的廢棄材料,比如電池殼、鋁塑膜、集流體等,再將摩擦納米發(fā)電機作為電力補充,就能有效降低用電量,助力于提升系統(tǒng)的自驅動性能。
綜上,整合之后的自驅動磷酸鐵鋰回收系統(tǒng),集成了新型高效的電化學回收體系,能夠實現(xiàn)回收產物的重新利用。其中,摩擦納米發(fā)電機等前沿技術,能夠直接遷移并用于電池回收企業(yè)。
在鋰電池全回收的實際應用中,本次系統(tǒng)具有較好的可行性,為廢舊鋰電池回收的設計原則提供了有力借鑒,預計能引起能源領域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領域的廣泛關注。
(來源: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高漲的鋰電池市場,欠佳的鋰電池回收
如今,隨著能源轉型及碳中和理念的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車規(guī)?;a與使用不斷提質加速,鋰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也迎來爆發(fā)式增長。
鑒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平均使用壽命約為 6-8 年,動力電池在未來將迎來大規(guī)模退役潮。據預測,至 2025 年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guī)模將由 2021 年的 55 億元迅速增長至 588 億元,至 2030 年將增長至高達 3000 億元。
雖然鋰離子電池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有毒有害的物質,但如果不能對廢棄后的鋰離子電池進行正確、有效地處理,廢舊鋰電池中的電解液、重金屬、塑料等物質會給環(huán)境帶來重大的污染。
同時,廢棄鋰電池也是寶貴的金屬資源,其含有可觀的鋰、鎳、鈷、錳、銅、鋁等金屬元素。因此,不論是從環(huán)境保護還是從資源利用角度,都需要對廢舊電池進行回收再生。
目前,鋰離子電池回收方法主要有火法回收、濕法回收和直接修復等。但對于磷酸鐵鋰電池而言,其在回收利用方面面臨諸多挑戰(zhàn)。
首先,磷酸鐵鋰材料性能穩(wěn)定,難于通過火法、濕法等方法回收。其次,傳統(tǒng)回收方式的工藝復雜、能耗較高,所得產物的純度較低。
再次,磷酸鐵鋰中的貴金屬含量較低,回收成本高但收益卻很低。
此外,傳統(tǒng)回收方式側重于回收金屬含量、以及經濟效益高的正極材料,對于附加值較低的負極材料、隔膜、電池殼等部件不能全面兼顧,這很容易造成新的環(huán)境問題。
因此,需要從磷酸鐵鋰電池回收的全局出發(fā),開發(fā)一種簡單便捷的回收方式來實現(xiàn)回收產物的高值化。同時,對附加值較低的部件進行有效利用,從而拓展其用途。
(來源: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基于摩擦納米發(fā)電機的電化學全回收
基于此,該團隊開展了本次課題。他們認為一個有意義的課題需要從社會生產的需求出發(fā),聚焦于解決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瓶頸問題,立足并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特長,最終實現(xiàn)科技突破與實用化。
由于該項目面向工業(yè)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突出問題,因此在立項初期他們就設立了“立足鋰電回收,設計新模式,開發(fā)前沿科技”的理念。
同時,綜合該實驗室在鋰離子電池、摩擦納米發(fā)電機、自驅動系統(tǒng)、自驅動電化學的堅實基礎,他們選擇了“基于摩擦納米發(fā)電機的自驅動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回收系統(tǒng)”這一課題。
該團隊的成員具有化學、材料、物理、電子、機械等多種背景,從事的研究課題也各有側重。通過此,他們將本課題的思維導圖清晰化,將研究目標從“電化學回收沉積”“自驅動電化學回收”進行不斷升華,直到提煉出最終的研究目標:“基于摩擦納米發(fā)電機的電化學全回收”。
(來源: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研究中,課題組從磷酸鐵鋰電池回收的全局出發(fā),展示了磷酸鐵鋰電池在回收過程中各組分的回收及再利用,系統(tǒng)解決了磷酸鐵鋰電池的回收難題。
即針對鋰電池回收領域存在的產物純度較低、工藝繁雜、能耗高、以及側重正極材料回收卻忽視其他材料的不足,他們通過開發(fā)新型電化學回收體系,對回收工藝進行簡化,從而有效提高回收產物的純度。并利用回收產物來重新制備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將其與廢舊石墨負極重新組裝全電池,實現(xiàn)了正負極材料的循環(huán)利用。
同時,其還借助摩擦納米發(fā)電機材料來源廣泛的特性,利用廢舊的電池殼、隔膜、集流體等部件設計摩擦納米發(fā)電機,借助摩擦納米發(fā)電機來收集環(huán)境中的機械能并將其轉化為電能,從而為電化學回收裝置供電,實現(xiàn)了自驅動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回收系統(tǒng)的構建。
同時,由于化學試劑用量降低、工藝流程簡化、以及采用自驅動系統(tǒng)設計方法,這讓本次回收系統(tǒng)的產率得以提升,生產成本也得以降低。
(來源: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王杰表示:“由于本研究涉及大量的驗證過程,因此每次在實驗室開始試驗,路過的研究室成員都會好奇地問東問西,比如這個瓶瓶罐罐是什么?為什么顏色會變黃?這個反應的原理是什么?大家都像好奇寶寶一樣探索著未知?!倍谧鐾暌幌盗袑嶒炛螅麄冮_始撰寫論文。
最終,相關論文以《利用摩擦電納米發(fā)電機自行回收廢舊磷酸鐵鋰電池》(Self-powered recycling of spent 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ies via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為題發(fā)在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 32.5),Zhang Baofeng 是第一作者,王杰擔任通訊作者 [1],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中林是共同作者之一。
圖 | 相關論文(來源: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不過,在鋰電池回收上該團隊依舊處于剛起步的階段。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細分研究方向。
比如,對正極材料來說,雖然本次系統(tǒng)具備生成物純度較高、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但能否在不區(qū)分材料種類的情況下一次性高效回收所有元素?這依然是一個待解之題。
另外,對于電解液來講,能否尋找一種合適的催化劑,通過簡單的處理就能夠將其降解成無害的物質?以及鋰電池回收材料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更加高值化利用的途徑是什么?能不能不做成電池或做成其他功能材料?這些都是他們即將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