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為緩解高速公路上新能源車輛充電問題,浙江作為第19屆亞運會舉辦地,積極提出并實施補能創(chuàng)新方案,即在高速公路服務區(qū)投入使用移動充電機器人。
在嘉興、東陽、余姚、蕭山、長安等一些服務區(qū)內,車主停車后通過手機就能召喚移動充電機器人,為車輛進行充電。避免了排隊等待充電過程中產生的諸多問題。
返程仍遇“充電難” 浙江搬出移動充電方案
今年國慶小長假的自駕出行,讓許多新能源車主在路上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焦慮。
交通運輸部預測,中秋、國慶假期跨區(qū)域人員流動量達20.5億人次,日均2.57億人次,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長11.5%,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長58.8%。
假期開始,高速公路就開啟“紅得發(fā)紫”狀態(tài)。從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監(jiān)測的71條高速公路500個重要節(jié)點流量來看,9月28日18時至29日18時,流量環(huán)比前日上升53.87%,同比去年上升37.38%。
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成渝等車輛密度大的區(qū)域、熱門旅游城市高速公路出城方向及旅游景區(qū),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難”“排隊長”等問題更加凸顯。
其中,浙江省內,因十一假期正值第19屆杭州亞運會比賽期間,杭州亞運會周邊道路交通流量也明顯增加,為保障旅客在浙江省域內的出行體驗,緩解新能源汽車在高速公路的“充電”壓力,由浙商集團、交投中碳和始途科技聯(lián)合打造的移動充電機器人,在浙江各地服務站投入使用。
那么,移動“充電寶”究竟如何運作?
簡單來說,就是將“車找樁”變成“樁找車”。車主無需專門尋找充電樁,只需在手機上預約或下單,移動充電設備會自動前往車輛提供充電服務。
將機器人放置在錯綜復雜的停車場環(huán)境下,首先考慮的是車輛安全問題,如果發(fā)生刮蹭,事情將變得更加繁復。此時,成熟的無人駕駛和避障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始途科技研發(fā)的移動充電機器人,具備慢速L4級別無人駕駛技術。這款移動充電機器人已經經歷了數(shù)次迭代,能在數(shù)十種不同的復雜場景中穩(wěn)定運行,形成“百車從中過,片葉不沾身”架勢。
作為全球首個商業(yè)化部署電動汽車移動充電的企業(yè),始途科技在產品開發(fā)、技術儲備等方面均遙遙領先于歐美同類企業(yè)。
高峰之后 移動充電將成常態(tài)
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正不斷提升。
根據(jù)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新能源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在粵港澳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論壇上的預測,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4470萬輛,2030年將達到1.4億輛。
而目前,單臺新能源汽車日充電量平均為13.14kWh,且呈持續(xù)增長趨勢?,F(xiàn)有的固定樁及換電站很難滿足新能源汽車增長補電的需要,補能充電逐漸成為剛需。
充電樁行業(yè)經歷了從無到有,當前在移動充電2.0時代下,充電樁不止是獨立的存在,而應當形成智能充電網絡,與云計算、智能電網、車聯(lián)網等技術連接起來。
市場的需求和技術的進步,加上新的政策都在推動移動充電的普及。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副秘書長歐鴻在今年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回答北京青年報記者提問時,表示,針對“公路充電難”問題,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在車流量較大區(qū)域、重大節(jié)假日期間等可以適度投放移動充電基礎設施,增強充電網絡韌性。
當前,不止浙江,各地都正在積極探索多元補能方案,完善補能體系。
例如,北京市制定了《2023年北京市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獎勵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對移動充電設施給予2400元/臺的月度投放獎勵。
今年9月,天津市發(fā)改委鼓勵移動充電設施,在《天津市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實施方案》中提到,要推廣普及機械式、立體式、移動式停車充電一體化設施。
未來,移動充電也將走進城市日常用車場景中。
始途科技將根據(jù)波峰波谷,對機器人進行靈活調配,在流量低谷時,機器人將在城區(qū)服務寫字樓、科技園、商場、社區(qū);在交通高峰時調配到服務區(qū),有效解決投資充電基礎設施建的關鍵問題。
除了從高速走向城市,“中國式補能”創(chuàng)新也將走出國門。
始途科技作為全球首個商業(yè)化部署電動汽車移動充電的企業(yè),在產品開發(fā)、技術儲備等方面均遙遙領先于歐美同類企業(yè)。已開發(fā)完成支持歐洲CCS2充電標準的解決方案,獲得市場積極反響;與多國主機廠、車企合作打造移動充電站項目,如英國石油BP、CAMS開邁斯、BAIC等。
今年下半年起,始途科技的移動充電設備將陸續(xù)投放中國內地及港澳臺地區(qū),還有東南亞、歐洲、澳洲等市場,進一步助力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yè)占領更多全球市場份額,在“碳中和”目標下,移動充電將賦能汽車完成“脫碳”,向智能化、電動化、網聯(lián)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