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2014秘書長劉強、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國際關系署署長吳國才
中國儲能網訊:6月16日至17日,第三屆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在京舉行。論壇宗旨為推動全球智庫在能源安全方面的研究與學術交流,傳播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搭建溝通平臺,促進各國能源合作與政策協(xié)調,提高全球能源安全。圍繞這一主題,在論壇期間,《中國能源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副主任、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2014秘書長劉強與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國際關系署署長吳國才。
未來區(qū)域性融合是大趨勢
中國能源報:此次在北京舉行的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以及將于10月在新加坡召開的第七屆新加坡國際能源周,都重點關注“共話能源安全、構筑能源橋梁”這一主題,區(qū)域融合似乎已成為世界能源產業(yè)發(fā)展的一大趨勢?
劉強: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現已辦成類似俱樂部的形式,我們希望這個論壇今后能為中國和世界能源安全做出更多貢獻。我們可以深入討論各種問題,不代表政府觀點,然后各自與本國管理部門溝通、討論,并予以落實。經過3年,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能發(fā)揮實質性作用,而不僅限于撰寫報告。
未來區(qū)域性的融合是一個大趨勢,亞洲也應該朝這個方向發(fā)展。去年論壇的主報告有一個建議,即四個區(qū)域性能源共同市場的建設——東南亞共同市場、東北亞共同市場、中亞共同市場以及北太平洋共同市場。
吳國才:我剛在老撾參加了東盟的能源部長高官會,會上討論了東南亞國家如何在電力和天然氣管道方面建立更多聯(lián)系。在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上,大家討論了亞洲國家如何共同合作,攜手應對能源挑戰(zhàn),能讓我產生共鳴的就是合作精神,這也是今年新加坡國際能源周的主題——構筑能源橋梁。當前,無論是頁巖氣、頁巖油,還是可再生能源、核能,都面臨一些挑戰(zhàn),各國要共同努力,不僅分享資源,也要在國家之間建立橋梁,要有大局觀念。
中國能源報:同歐洲等區(qū)域市場相比,亞洲建立區(qū)域市場化,似乎在歷史和利益訴求上存在不少障礙,我們能做到嗎?
劉強:歐洲也不是一開始就融合的,同樣是經歷了幾輪戰(zhàn)爭后才得以向一體化演變,主要也是由能源安全引發(fā)的。亞洲也一樣,目前亞洲存在的爭端,包括中國南海的一些摩擦,核心還是能源安全,但并不尖銳,不會形成真正沖突。一旦大家的共同利益建立起來,沒有不可化解的矛盾。
定價權一定產生于活躍的市場
中國能源報:當前全球能源消費重心東移,亞太地區(qū)的需求日益攀升,與此同時,能源消費的亞洲溢價問題也日漸突出,亞太各國如何應對?
劉強:亞洲溢價形成的原因源于亞洲自身。定價權一定產生于一個非?;钴S的市場。亞洲地區(qū)雖然在新加坡有一個交易所,有迪拜價格,但是交易不充分、參與不充分,購買行為不夠頻繁、信息互動也不充分。以中國為例,參與油氣國際貿易的主要還是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但持續(xù)的購買行為卻像一家,而且經常出現一次性大單購買,不能充分結合市場情況考量和變通,肯定要出現高價格。
如果有這樣一個市場——無論香港、深圳,還是新加坡,大家可以共同參與,有很多買家,很多賣家,形成充分的信息互動,這時候定價權自然就會產生了。
能源交易中心應由市場驅動
中國能源報:現在新加坡已是全球三大石油交易中心之一,也是亞洲最重要的石油交易中心,新加坡的成功經驗是什么?
吳國才:新加坡成為石油交易中心是受業(yè)界驅動的,而不是告訴大家“我們要建立一個中心,你們都到這里來買賣、要遵守我的規(guī)則”。新加坡雖然不產油、不產氣,但有很多有利因素保證能源貿易要素自由進出新加坡。如果用一個關鍵詞概括,就是“中立”。無論買或賣,新加坡政府都會盡可能提供便利,盡量讓市場去發(fā)揮作用。所以很多能源公司都選擇將他們的辦事處搬到新加坡,例如最近殼牌將其辦事處從倫敦移到了新加坡,英國天然氣集團(BG)也把關鍵人員搬到了新加坡,他們認為新加坡會給他們帶來更多機會。
中國能源報:新加坡正致力于成為液化天然氣交易中心,目前進展如何?
吳國才:新加坡去年投產了國內首個LNG接收終端,這也是亞洲第一個帶有進出口功能的開放式接收站,目前產量是每年350萬噸,最終目標是每年1500萬噸,會分階段實施,可能會在新加坡其他地方建立第二個接收站。新加坡建LNG接收站的首要目的是滿足自身需求,當規(guī)模超過自身能源需求時,才會提供一些附帶服務。正如我之前所說的,這個過程仍由市場來驅動。新加坡有一個很強大的期貨市場,同時也有商品市場,所以我們現在所考慮的,是要有合適的交易政策、法規(guī),確保能夠以國際標準來提供便利。
新加坡制定能源政策立足長遠
中國能源報:正如您剛才所說的,新加坡既不產油,也不產氣,你們是如何解決能源供應安全問題的?
吳國才:新加坡現在的電力供應90%來自天然氣,10%來自煤炭、柴油和其他化石能源。而10年前,則是90%發(fā)電都來自石油,只有5%來自天然氣。10年前新加坡電力市場放開后,開始考量用什么發(fā)電比較經濟,到現在逐漸轉到了以天然氣為主。如果沒有這樣做,現在電力價格可能已漲到峰值,這也是市場驅動的結果。用天然氣發(fā)電需要長期、穩(wěn)定的供應,目前我們是從馬來西亞和印尼進口天然氣。
新加坡現階段唯一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就是太陽能。但新加坡是一個多雨的國家,這無疑會影響光伏發(fā)電的穩(wěn)定性,同時也會給電網帶來壓力,所以需要進一步研究儲能。目前新加坡的光伏裝機約350兆瓦,未來要提高到600兆瓦。
同時,我們也對核能做過可行性研究,得到的結果是,現在還不是開發(fā)核能的最好時機,核能安全對新加坡是頭等大事。對我們而言,有一天核能技術足夠安全了,才可能會考慮發(fā)展核能。
中國能源報:新加坡如何協(xié)調本國經濟發(fā)展和節(jié)能環(huán)保、民意之間的和諧關系?
吳國才:新加坡制定能源政策時要考慮多個因素,首先從國家層面來說是一種長期規(guī)劃。比如,我們去年落實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事實上10年前就已開始討論了。長期以來,新加坡也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我們會考慮全球能源局勢的變化對新加坡的影響。在決策的過程當中,我們會進行公眾咨詢、與業(yè)界探討,與所有參與這個過程的人進行充分溝通。以LNG接收站為例,新加坡政府首先考慮它會給新加坡帶來什么影響,然后向新加坡民眾解釋一切可能的影響:為什么這個項目對新加坡很重要?新加坡民眾在這個過程中又能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這是一個長期、細致的決策過程。同時新加坡的工商界也會發(fā)揮很大作用。
中國能源報:如果有一天,馬六甲海峽因北極航道開辟等因素不再像今天這樣重要,新加坡的經濟如何繼續(xù)保持活力?
吳國才:我們無法將新加坡搬到其他地方去,所以要盡可能利用現有的外部條件。自從1819年英國人發(fā)現新加坡以來,我們一直依賴貿易發(fā)展,可以說,貿易才是新加坡真正的“馬六甲海峽”。如果馬六甲海峽不像今天這樣重要,我們還可以利用新加坡的其他優(yōu)勢,比如說我們是地區(qū)主要的航空樞紐,很多行業(yè)產業(yè)比周邊國家發(fā)達。所以,如果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支撐新加坡經濟發(fā)展的行業(yè),我想我們還是有機會的。
地區(qū)共贏應納入中國能源長期戰(zhàn)略
中國能源報:現在中國正在深化能源市場改革,您有何期待或建議?
吳國才:中國地大物博,近年來行業(yè)發(fā)展非常快,我每年都來北京開會交流,但每次討論的話題都不相同?,F在中國所做的能源決定,會對中國以外的地區(qū)和國家產生影響——可能會有地區(qū)性,甚至全球性的影響。因此,中國做長期戰(zhàn)略決策的時候,可以聽取鄰國、周邊國家的意見,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政策解釋給其他國家聽,這樣更有利于地區(qū)的共同進步與繁榮。我覺得這不是你贏我輸的局面,而是雙贏、多贏、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