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發(fā)端于奔騰的黃河之畔,翻過高原,躍過山嶺,穿過莽莽秦嶺,50年前,我國第一條33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劉(家峽)天(水)關(中)輸電線路建成投運,成為我國電力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在甘肅天水,我國第一條33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劉家峽—天水—關中輸電線路的樞紐變電站秦安變電站平穩(wěn)運轉,日夜不息,為迎峰度夏期間電網安全穩(wěn)定運行和可靠供電發(fā)揮作用。
截至2022年6月16日,劉天關輸電線路運行50周年。50年來,劉天關輸電線路累計輸送電量740億千瓦時,為促進西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服務社會民生作出了巨大貢獻。
自力更生 中國超高壓邁出第一步
1964年,為解決西北“大三線”建設的電力供應問題,緩解陜西關中地區(qū)電力供應緊張情況,為西北地區(qū)工農業(yè)生產和國防建設提供充足電力支撐,國務院提出在西北地區(qū)建設330千伏輸變電工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建造的第一條330千伏超高壓輸電工程。
在“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三線建設要抓緊”的年代,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中南地區(qū)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設計院、制造廠、施工安裝公司等50多家單位共3000多名員工和近萬名工程建設人員為這條線路傾灑了汗水和熱血,奉獻了智慧和才華。
西起甘肅劉家峽水電站,經天水330千伏秦安變電站,東至陜西眉縣330千伏湯峪變電站,工程橫跨甘、陜兩省14縣。工程沿線地形復雜,從劉家峽水電站經臨洮至隴西段線路鐵塔幾乎全部沿山勢修建。線路架設在海拔600米到2500米的高原上,翻高山峻嶺,跨大河峽谷,穿密林深溝,越冰雪覆地,蜿蜒曲折。“線路跨越鐵路干線、重要通信線路等28次,施工難度前所未有。”當年參與工程建設的施工班班長、今年85歲的李成秀回憶。
工程建設者早出晚歸,硬是靠手提、肩挑,將一袋袋水泥、一筐筐砂石運到山上。沒有水攪拌混凝土,他們就在山體上挖個蓄水坑,從山下十幾里遠的小溪挑來一桶桶水?!爱敃r基礎澆筑所用的砂石、水泥基本都是大家用筐背到現場的……”今年95歲的張世金當時負責甘肅段工程建設后勤保障工作。面對運輸車輛少、裝備落后等挑戰(zhàn),他和建設人員將成千上萬噸材料、器械,從十幾里、幾十里外運到現場。
1972年6月16日,劉天關輸變電工程正式建成并開始送電。該工程實現了陜甘兩省電網互供電力30萬~40萬千瓦,黃河豐水季工程可以西電東送,枯水季則東電西送,達到水火相濟的目的,同時將陜西、甘肅、青海電網連接起來,形成一體的電力網絡。陜西、甘肅兩省拉開了330千伏電網建設的序幕,兩省電網逐步形成了橫貫東西、縱穿南北、覆蓋全省的330千伏主網架。
自主創(chuàng)新 創(chuàng)下多個“第一”
劉天關輸電線路建設前,我國輸配電事業(yè)剛剛起步,最高電壓等級為220千伏。由于設備新、技術難,國家將依托劉天關工程開展的330千伏輸變電技術研究列為當時全國31項重大科學研究項目之一。
“第一”意味著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技術人員憑借筆算、手繪,歷經無數次失敗,終于研制出包括大型變壓器在內的23種超高壓設備,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為以后33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設計、安裝打下了基礎。
刑耀西是原天水供電局隴西高壓工區(qū)主任,全程參與了劉天關輸電工程建設。他和工程技術人員運用了內拉線組裝鐵塔等新工藝,研制了雙飛輪車、雙鉤緊線器、補膠滑車、特制把桿等專用工具千余件,解決了立塔放線和安裝懸式絕緣子、防振錘、引流線等難題,加快了施工進度,確保了施工質量。
330千伏秦安變電站和330千伏湯峪變電站是該工程的樞紐變電站,被列為國家“六五計劃”重點建設工程,是我國自主設計、自行制造、自行施工、自行調試、自行運維的首批330千伏樞紐變電站。站內全部設備由我國技術人員設計、國內廠家制造,許多設備的試驗項目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劉天關線路投運后,刑耀西牽頭組建了甘肅天水330千伏高壓工序帶電作業(yè)班,開始嘗試330千伏輸電線路帶電作業(yè)。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召開,刑耀西作為330千伏輸電線路帶電作業(yè)工法主創(chuàng)人員受邀走進人民大會堂。會上,33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技術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劉天關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獲得國家優(yōu)秀設計獎。
以劉天關輸變電工程技術為基礎,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借鑒500千伏輸變電技術經驗,于2005年建設了全國第一條750千伏輸電線路——青海官亭—甘肅蘭州輸電線路,甘肅電網正式邁入750千伏時代。
幾經改造 老線路發(fā)揮新作用
劉天關輸變電工程設備是我國自行設計、制造和安裝的第一批330千伏超高壓設備,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1978年2月,時值黃河凌汛期,劉家峽水電廠發(fā)電量少,客戶用電量也不高,所用工程技術人員對劉天關線路開展了一場大規(guī)模檢修,旨在消除缺陷,確保設備高效運行。
那時,湯峪變電站的二次系統(tǒng)是采用晶體管元件組成的最新設備,沒有實際運行數據資料,出現問題經常難以解決。一次,運維人員發(fā)現一個開關的重合閘保護動作不靈。幾名技術人員把圖紙翻了一遍又一遍,線路查了一段又一段,試驗了1次、100次、200次、500次……經過1000多次試驗,終于找到了問題癥結,徹底消除了設備隱患。
20世紀80年代中期,劉天關輸電線路又迎來了一次大規(guī)模整體改造,更換了支架、絕緣子、開關等,引進了一些國外設備。改造后,線路輸電能力進一步提升,緩解了寶雞乃至陜西省的用電緊張情況。
如今,伴隨著我國電網電壓等級不斷提高,劉天關輸電線路結束了跨省聯絡的歷史使命,被750千伏輸電線路逐步取代。劉天關輸電線路開斷后,大部分線路被其他新建330千伏線路利用,支撐了甘肅電網330千伏網架的不斷發(fā)展。2017年,國網甘肅電力利用原劉天關線路部分區(qū)段改造建成330千伏寶秦線,與陜西電網解環(huán),甘肅電網通過750千伏麥寶線等4條750千伏線路向陜西輸送清潔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