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不遺余力
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綠色成為主流,一些廠商甚至將樹木、青草等綠色元素作為了其展臺的主要布景,還有一些廠商開辟了所謂的“新能源主題公園”,這些元素與廠商們展出的新能源汽車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據了解,今年參加北京車展的新能源車車型有88款,性能更加務實,部分車型都有量產計劃,更加貼近消費者。其中比亞迪展出的“秦”雙模電動車是繼2008年推出第一款雙模電動車F3DM后的第二代產品,有純電動模式(EV)和混合動力模式(HEV)。榮威550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計劃在今年量產,該車基于榮威550自主開發(fā),搭載1.5VCT發(fā)動機,應用了混合動力系統(tǒng)、整車電轉向系統(tǒng)、電空調系統(tǒng)和熱管理系統(tǒng)。另一款榮威E50搭載了高性能的電驅動力及電控系統(tǒng),以及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核心部件,采用全新架構的純電動車平臺,具有車身小、空間大的特點。
合資品牌方面,通用展示了純電動車沃蘭達,這款車預計5月開始在中國正式銷售。本田展出的CR-Z混合動力車和INSIGHT混合動力車將在下半年進入中國銷售。CR-Z混合動力車是全球首款搭載6速手動變速箱的混合動力車。該車在美國市場的銷量遠超本田預期。
當然,動作最大的當屬豐田汽車,在本次車展上,豐田再次詳細講解了其面向未來的“云動”計劃,明確了今后重點推進的“環(huán)保技術、福祉車、商品、服務、事業(yè)、社會貢獻活動”六大事業(yè)內容。其中,以混合動力為核心的環(huán)保技術現已研發(fā)和生產,成為“云動計劃”的重中之重――為此,此前豐田還專門在江蘇常熟建設汽車研發(fā)中心,這是豐田全球研發(fā)體系中最大規(guī)模的研發(fā)基地,承擔著混合動力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國產化研發(fā)的任務。
本次北京車展,豐田汽車在新能源汽車展示上不遺余力,參展車型共50款,其中16款為混合動力車型(HEV)、外插充電式混合動力車型(PHEV)以及電動車型(EV),約占展示車型的30%以上。在展臺上,豐田全球首發(fā)的新能源概念車尤其引人關注,這也是搭載由豐田汽車研發(fā)中心(中國)有限公司所研發(fā)的混合動力總成的全新概念車,標志著豐田汽車國產研發(fā)的重要進展。中國首發(fā)的新能源概念車有:“外插充電式混合動力車NS4概念車”與“電動車FT-EV概念車”,此外還有外插充電式混合動力車新普銳斯PHEVconcept概念車與10余年前就已在中國為配合中國科學技術部推進電能利用而實施行駛實驗的RAV4EV。
混合動力汽車將成為豐田汽車在華翻身的重要法寶。目前,豐田汽車不僅是首個在中國推出量產混合動力汽車的企業(yè),也是中國及全球混合動力車型最為豐富的企業(yè)。早在今年3月,豐田中國發(fā)布了“云動計劃”,率先提出節(jié)能新能源車型將占其總銷量的20%。具體而言,豐田汽車將實施三步走的戰(zhàn)略。第一步,2012年銷量超過100萬的同時,為節(jié)能新能源車的普及打下堅實基礎;第二步,2015年銷量達到160萬~180萬輛的同時,實現搭載國產混合動力總成的混合動力車在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批量化國產;第三步,確定以節(jié)能新能源車為主體的事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加大對新能源投入力度,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新能源車,實現節(jié)能新能源車型在豐田整體銷售中占據20%的份額。
國內“三大”車企謹慎
與比亞迪等國內中小汽車企業(yè)、豐田等跨國企業(yè)相比,國內三大汽車企業(yè),一汽、東風、上汽本次車展的主題卻似乎并沒有將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這次他們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自主品牌車型上。如一汽,不僅宣布了“紅旗品牌戰(zhàn)略”――“十二五”期間,一汽將再投入105億元,進一步提高紅旗產品的研發(fā)能力,還首發(fā)了H7等4款紅旗新轎車。上汽也在本次車展上重點展示了其自主研發(fā)的上海牌轎車以及榮威系列轎車。
相較而言,東風汽車還比較重視在本屆車展上宣傳展示其新能源汽車,在車展前夕,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東風汽車高層后了解到,目前東風汽車則主要側重在3個方面,一是其自主品牌的打造;二是海外事業(yè);三是新能源汽車。
東風公司總經理朱福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對于新能源汽車,目前從媒體到企業(yè)到社會都非常關注,而且總結起來,民營企業(yè)比主要的大型企業(yè)更加關切,媒體比企業(yè)更加關注。朱福壽說,經過這幾年大家冷靜的分析,理性的思維,對于在新能源的發(fā)展方面某種程度上說有些降溫。東風在九五、“十一五”時期,通過不同的形式,都在新能源領域做過一些摸索和探索,包括第一臺純電動車,第一臺純電動的中巴都做過。不過,朱福壽也表示,對現在這種形勢的變化,東風還是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關注新能源車的發(fā)展,尤其在操作層面上東風的基本做法將是理性務實。據朱福壽介紹,東風汽車在未來新能源車概念上,將出現了一些調整。“可能在混合動力這塊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過去大家很多觀點是到純電動這塊,現在已經出現變化。”朱福壽說。“未來新能源在純電動這個概念上讓純電動到高速公路去跑,我們認為不太現實,純電動車未來更多關注是固定區(qū)域里面乘用車,全國將近400萬輛到500萬輛出租汽車,比如說我們全國幾十萬輛公交,包括政府采購公用車,包括未來涉及到郊區(qū)里面一些社區(qū)里面小型的電動車是發(fā)展方向,所以東風在純電動這塊,主要對這些產品做研究,換電池可操作性更大,換電又不好管理,只有是固定公司化形態(tài),可以操作換電的模式。這是我們基本想法。所以我們一方面在產品上積極在這幾個行業(yè)研究,另外一個在我們生產安排上也在積極推進這個事。”
坐下來思考有時間嗎
自2009年新能源汽車被列入我國7大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之后,新能源汽車的熱點一直不減,尤其是到了2011年達到頂峰。去年在上海舉行的國際汽車展上,中外企業(yè)共展出86款以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為主的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由此也達到了沸點。但隨后新能源汽車似乎進入了低潮期。
形成低潮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沒有市場,零星的銷量無法激起熱情,今年一季度,我國總共銷售純電動汽車1830輛、混合動力車1499輛,離批量非常遙遠。其次是多年的努力見不到成果打擊了企業(yè)的積極性,如東風等企業(yè),已經在新能源汽車上技術準備了20年,但始終還在準備,無法量產。再次是龍頭企業(yè)的表現不如人意,如比亞迪,作為最激進的研發(fā)推廣新能源汽車的企業(yè),其整體的市場表現每況愈下,質量問題不斷,投訴不斷。其四是新能源汽車路線搖擺,是混合動力還是純電動,一直不能確定,充電模式也不確定,等等。
好在國務院通過了《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12~2020年)》,確定了“當前重點推進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yè)化,推廣普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確定了給“私人購車者提供補貼”。但專家表示,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中,也存在不確定性,比如規(guī)劃還是提到了純電動和混合動力,各個部委、各個地方側重點還是不同,步調難以一致,因此如何來推動必須要有明確細則。
在本次車展期間,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也對多家廠商尤其是國內廠商高管進行了采訪,總結起來,一是汽車產業(yè)1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完成從化石燃料汽車向新能源車的轉換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要提高技術研發(fā)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如果用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去對待,即使做成新能源汽車,到頭來只能是個擺設。新能源車只有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把技術轉化成商品,才能慢慢推向市場。二是,中國既不是歐洲,也不是美國、日本,這些國家都是老牌的汽車發(fā)達國家,傳統(tǒng)的慣性非常大。縱觀歷史,汽車工業(yè)的每一次重大變革總是在一個新的國家或地區(qū)展開的。所以,歐洲等依然在宣傳傳統(tǒng)的內燃機車的主要地位以及對新能源車持謹慎態(tài)度,但我們并不能將之作為榜樣。三是,我國應利用好目前跨國公司在中國推廣新能源汽車的熱情,并進一步激發(fā)國內企業(yè)的熱情,為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做不懈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