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氣候劇烈變化,加速變暖,導致極端天氣災害頻頻出現?;剂系氖褂秒y辭其咎。與此同時太陽能、風能裝備的發(fā)電成本已經可以匹敵煤電了。遺憾的是,這些可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中的占有的份額依然很低。問題出在哪里?新能源有哪些,它們的特點和問題是什么。儲能的出路是抽水蓄能,是壓縮空氣儲能,還是蓄電池?可以用大規(guī)模普及電動車來作為儲能的備選方案嗎?鋰電池能不能作為蓄電池的主力?大規(guī)模儲能電池的設計需要考慮哪些因素。水系電池的癥結在哪里。電容器和超級電容器能否解決儲能問題呢?這篇文章,筆者試圖簡要回答這些問題。
關鍵詞:可再生能源;儲能;電池;鋰電池;水系電池
在漫長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和古代文明時期,人類的燃料一直是生物有機質。人類對能源的大規(guī)模使用是近代以來的事情,從大規(guī)模使用煤炭開始,到使用燃燒效率更高的石油衍生品和天然氣,到開始利用核裂變反應發(fā)電和利用可再生的太陽能和風能。但是迄今為止代表著人類文明成就的工業(yè)化,從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直到現在正在進行的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都是建立在對化石能源的利用和依賴之上的。圖1描繪了兩百多年以來,各種主要能源使用的趨勢圖。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有增無減,唯一的變化是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越來越高。
化石能源的大規(guī)模使用帶來世界經濟體量的增加和財富的增長,同時也導致了全球氣候的變暖。地球快速進入了一個人類文明并不熟悉的氣候時代。地球平均氣溫的升高標志著大氣的更高能量和更加劇烈的氣候現象。我們看到的是更加頻繁的洪水,臺風,和山火。這些災害已經擾亂了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甚至是導致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梢哉f,如果這個趨勢不受任何干預的話,會威脅到整個人類文明秩序的安全。
圖1 1800年后世界能源總消耗和不同種類一次能源使用比例的趨勢圖
能源問題的核心是在核聚變實現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之前,人類社會如何可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轉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幾乎所有可再生能源,除了地熱,都是直接或者間接來自太能能??稍偕茉粗凶钪匾膬煞N:太陽能和風能一般不能直接在客戶端被使用,需要先轉化成電力才能使用。但是太陽能和風能并不是呼之即來的,而是有間歇性與難以準確預測的缺點。發(fā)電功率會時多時少。當發(fā)電超過了客戶端需求的時候,可能會損壞輸電線路,造成大規(guī)模停電;相反的,當發(fā)電太少的時候,又不夠用,也會造成停電。這種發(fā)電輸出的不穩(wěn)定性和社會能源要求的穩(wěn)定性形成了矛盾關系。這里插一句,潮汐能也是可再生能源,但它是可以預期的。所以太陽能和風能和大多其他商品一樣都有需要儲存的問題。而太陽能和風能本身無法直接儲存,問題變成如何儲存電能。這和化石能源不同,化石能源可以直接儲存,并且?guī)缀蹩梢噪S時發(fā)電。
所以儲能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儲存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能。但是電能本身是不容易直接儲存的。所以儲能問題就變?yōu)椋喝绾螌㈦娔苻D化為其他便于儲存的能量形式,而在需要時這些能量形式必須可以再轉化為電能。轉化需要是可逆的??梢钥闯?,電能其實就是能源的硬通貨。有了儲存的電能,就可以用削峰填谷的方式讓輸出的電能完全來滿足全社會的能源需求。
然而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是低的。一個原因是電力在人類所使用的能源形式中所占的比例還很低。比如2018年全球的能源總消耗中,只有21%是以電力的形式。目前并不是所有能源的使用場景都可以依賴電能的。比如世界上大部分的車輛仍然是使用內燃機驅動的;幾乎所有的航空運輸都是使用燃油的。
我們再來看看電都是從哪里來的。2019世界電能來源占比:煤炭36.7%、天然氣23.5%、核能10.4%、水力發(fā)電15.8%,不包括水力發(fā)電的可再生能源一共只有13.6%,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源等等。但是從圖2可以看出,令人欣慰的是,在全世界電能來源的構成中,比例上升最快的是風能和太陽能。這兩種可再生能源在2000年的時候,可幾乎還是無足輕重;而在2020年這兩種可再生能源第一次接近了世界電力占比10%的大關。目前采集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已經有足夠的競爭力了。而太陽能和風能可否繼續(xù)擴張應用版圖,瓶頸在哪里呢?在于儲能設施裝機容量能否配套發(fā)展。儲能方案的發(fā)展和落實,已經刻不容緩。
目前在沒有實現大規(guī)模儲能的前提下,當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處于其一天中輸出低谷的時候,就需要配備峰值負荷發(fā)電廠,將輸出頂上去。峰值負荷發(fā)電廠的機組平時不用,只有在用戶的用電量接近峰值的時候才被啟動,比如在炎熱夏季的傍晚,大家都用空調的時候。這就要求峰值負荷發(fā)電廠的機組從冷機啟動到滿負荷輸電不能用太久的時間。目前天然氣電廠是峰值負荷發(fā)電合適的選擇,因為這種發(fā)電廠反應時間比煤電快得多。
世界電力中煤電的占比在2007年達到峰值,之后穩(wěn)步下降。在2013年之后快速下降。與煤炭形成對比的是天然氣,天然氣的使用占比在最近25年中迅速攀升,這和頁巖氣的大規(guī)模開采有關。當前,在可再生能源無法滿足能源的需求的前提下,目前的趨勢是用更加清潔的天然氣取代煤炭,但是煤炭在近期內可能依然是價格最低的一次能源。
圖2 2019年全球不同種類一次能源發(fā)電比例
化石能源以外,其他的發(fā)電方式都可以算作是低碳電力了。這里包括核能。核能是單位質量燃料所產生能量最多的發(fā)電方式。和煤電廠相比,核電的啟動時間來得更長。所以核電適合做電網中的壓艙石。傳統核電的主要問題是核廢料。核廢料中的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多是以萬年來計算的。核廢料的處理直到今天還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希望未來的核能可以是完全清潔的。人類文明的未來依然要依靠核能,尤其是可控核聚變。
1 新能源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太陽釋放的巨大能量是來自它的核聚變,以人類文明的時間尺度來衡量,確實是取之不盡的。太陽所釋放的能量只有兩千萬分之一可以達到地球的大氣層,這其中只有一半可以到達地球的表面。而全部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是現在人類能源需要的一萬倍以上??梢娫诤司圩兇笠?guī)模實施之前,人類能源需求的出路是太陽能。其他幾種可再生能源,比如風能,水力發(fā)電,都是太陽能的衍生能源。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通常有兩個方法。一種是實現光電轉化的光伏電池。目前的單結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是15% - 20%左右。另一種是用光學設備將太陽光聚焦在一起,用來加熱合成油或者熔融鹽,再通過這樣高溫的工作物質加熱水,形成高溫蒸汽發(fā)電。這是光熱電轉化。
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50年,世界的電能,將有27%由太陽能提供。但在2016年,這個數值只有1%。光伏發(fā)電價格的價格已經非常具有競爭力了。在電價方面,比較不同的發(fā)電設備要看平準化度電成本。也就是用所有投資和維護的成本除以這個設備在使用壽命中發(fā)出的所有電的度數,這樣可以算出每一度電的成本。從2010年到2020年光伏發(fā)電的全球平準化度電成本從0.381美元降到了0.057美元,降幅達到85%。這樣的一個價格,使得光伏發(fā)電可以和最便宜的化石能源發(fā)電競爭。但太陽能發(fā)電一個大問題是占地面積大。大規(guī)模的太陽能電廠適合建在荒蕪人煙的荒漠地帶。風能和太陽能相比,不需要太大的占地面積。風能可以安裝在陸地和海上,當然海上風能設備的保養(yǎng)、維護費用會高些。通常在一點范圍內,風電渦輪機的高度越高、能量越多。風能的價格也在下降,平準化度電成本從2010年的0.162美元降到了2020年的0.084美元。
上面提過,當太陽能和風能被委以重任但是無法滿足社會用電需求的時候,需要峰值負荷發(fā)電廠。但是如果這些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超過需求時 ,也是比較麻煩的。首先大部分傳統電網沒有足夠的儲能或是調峰能力;加之太陽能,風電的資源通常遠離負荷中心,本地的用電市場??;如果電網缺乏跨區(qū)輸電能力,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棄光和棄風,就是已建成的發(fā)電機組不得不停止工作。這種情況的嚴重程度可以從圖3中看出來。2019年世界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分布中,太陽能和陸地風能加在一起時超過46%;但是太陽能和風能在實際發(fā)電量中的占比卻只有接近29%??梢钥闯鰲夛L和棄光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棄光。這個事實清楚的指出了儲能的緊迫性。
圖3 2019年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設備裝機容量發(fā)布(上)和真實發(fā)電情況分布(下)
2 直接電儲能方案:電容器靜電儲能
對于化石能源來說,儲能的策略或許應該是盡量保護本國的資源,有保留的開采,預留出戰(zhàn)略儲備資源;同時在價格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利用國際市場滿足本國的需要;并且在價格低的時候,在國家儲備設施中大量儲備進口原油、優(yōu)質煤炭、和天然氣。
而電能和化石能源不同,它沒有體積、質量,不是三種物質形態(tài)中的一種,因此無法直接儲藏。儲存電能的方案可以分成直接儲存和間接儲存。直接的方式主要是靜電存儲,也就是電容器、電解電容器、超級電容器。間接儲存的方式很多,涉及到各種能量轉化過程。其中一種其實可以被認為是直接儲存電能的方式,就是將電流在超導電感線圈中永續(xù)流動進行存儲,將電能轉化為磁場能來儲存。其他的方式包括將電能轉化為勢能:抽水蓄能;轉化為動能,比如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 (氣動能量);或者是熱能,使用熔融鹽或是通過材料的化學相變;再或者是化學能,比如電分解水,得到氫氣,或是電催化,將二氧化碳轉化成乙醇,再或是用電能為電池充電?;瘜W能是否可以可逆的釋放出來再變成電能,還是需要其他技術支持的,比如催化技術。電池中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通常是不需要催化的。電池不僅僅是一個儲能裝置,也是一個發(fā)電裝置。
儲能市場正在進入大爆發(fā)的時代。未來二十年,全球儲能市場將快速成長,總的裝機容量估計將增長幾十倍。最大的市場將是中國 (圖四)。下面我簡要地介紹一些儲能方案。
圖4 全球儲能裝機功率趨勢的推測
電容器的這部分,我會聊多一點的發(fā)展脈絡。我在這里希望用電容器作為一個范例,來近距離觀察一個創(chuàng)新是如何產生、發(fā)展,然后走向商業(yè)化的。
2.1 傳統電容器
嚴格地說,目前只有電容器是將電能直接儲存的。電容器是將流動的電流轉化為靜止的電能儲存的。電容器也是一種常見的電子元件:通交流,阻直流。在本文中,我們只關注它作為一個儲能設備的性質。有幾個問題。首先,電容器是一個化學儲能器件嗎?什么是超級電容器。電容器和電池對比有什么優(yōu)勢和劣勢?我將在這里討論一下這些問題。
首先傳統電容器的工作原理跟化學確實沒什么關系。它是一個物理儲能設備。它所儲存的能量是以靜電形式存在的。人們經常會遇到靜電。在干燥的季節(jié),我們在碰到電燈開關的時候,碰到車門把手的時候,經常會被電到。這里的靜電是如何產生的呢?當兩個表面在相互摩擦的時候,兩個表面上原子中的電子,就可能被激發(fā),從而脫離原子核的束縛,從一個表面跳到另一個表面上。就使得這個表面帶上負電。而損失了電子的那個表面,也就帶上了正電荷,其實是電子空穴。而兩個表面摩擦,誰帶正電,誰帶負電,就是個化學問題了。
電容器在發(fā)明之初,就是用來儲存摩擦產生的靜電電荷。如果對靜電有進一步的興趣,可以了解一下范德格拉夫起電機,或者叫做范式起電機。它利用的基本原理是如果導體帶電,其電荷只能存在于導體的表面。導體的內部是沒有電場的。因為導體上的電子是可以自由移動的,而電子移動的最后結果只能是導體內部的電場為零,否則電子勢必在電場的趨勢下繼續(xù)移動,直到電場被抵消的時候,電子才會停止運動。對于一個導體只有在電子或者它所帶的正電荷(電子空穴)都分布在表面的時候,導體內部的電場才會是零。這里電子空穴的移動,也是由于電子的移動所造成的。
正是這個只有表面才能存放電荷的原理,嚴重地限制了電容器的能量密度。電池和電容器的根本差異就在這里。電池的電極材料中,每幾個或是一個原子就能對應著儲存一個電荷,這些電荷是分布在電極的三維結構中的各個角落,而并不只是表面??梢哉f,電容器是有點“炫富”,但是又不富有。
最早的電容器是在1745年前后發(fā)明的萊頓瓶。萊頓瓶的結構非常簡單。比如可以這樣制備:在一個燒杯的外面,包上一層鋁箔,作為一個電極,在燒杯的內壁,再貼上鋁箔作為另一個電極,用導線,把這兩個電極引出來。給萊頓瓶充電時,用一塊動物毛皮,摩擦一個PVC的塑料棒,塑料棒要不時的接觸一個電極。充好電之后,在黑暗的地方,把兩個導線接觸一下,就能看到微弱的電火花了。這就是一個簡易的電容器。
這里我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萊頓瓶的另一個沒有碰過塑料棒的電極,其實是不帶電的。當兩個電極的導線接觸的時候,形成了回路,一部分電荷就從那個碰過塑料棒的電極,導到了另一個電極,使得它們都帶上的相同性質的電荷,從而兩個電極達到了相同的電位。
這種用靜電充電的方法,和我們用電源給電容器充電的過程,是有所區(qū)別的?,F在的電容器,一個電極是帶正電、另一個是帶負電。帶正電的電極,電位高,是正極;帶負電的,電位低,就是負極。其實電容器中的兩個電極,就像萊頓瓶一樣,可以用相同的材料,甚至可以是一模一樣的。它們誰做正極或是負極都是可以的。
用電荷來儲能,所存儲的能量是電荷總量和驅使電荷奔跑的電壓的乘積。如何來衡量一個電容器儲能多少呢?要看它存的電荷多不多,電壓高不高。當然電池,也是這么來看的。
理解電容器,有一個指標,那就是電容。用電容來衡量電容器所存儲的能量,要用到一個很簡單的公式,就是電容乘以電壓的平方, CV2。而電容的大小取決于兩個條件,一個是電極的單位質量和單位體積的表面積 A,越大越好,這容易理解,表面積越大,表面上所能帶的電荷也就越多;另外一個是電容器兩個電極之間的距離,d,越小越好。這樣電容的大小就和A/d 這個比值成正比。
電容器的發(fā)展史其實就是一個增大電極材料比表面積和降低電容器電極層間離的過程。這個過程花了200多年,經過傳統電容器,電解電容器,才達到目前所謂的超級電容器。
2.2 超級電容器的發(fā)明
傳統電容器是用兩個金屬板作為兩個電極,中間用介電質隔開。這里的金屬板的表面積,可想而知,是很有限的。為了提高比表面積,就有了電解電容器。這里的電解是指為了增大電極的比表面積,在金屬的表面用陽極氧化電解的方法,使其表面產生有高峰、低谷的結構,而這里金屬被氧化的產物,通常是絕緣的氧化物,就可以直接用作介電質。用這樣電極的電容器,叫做電解電容器。電解電容器是電路中常見的設備。和傳統電容器相比,它可以儲存更多的能量。
電容器的進一步發(fā)展就要說到超級電容器了。超級電容器最初的發(fā)展,是很曲折的。這里就要說到,電容器最早的專利是1957年編號2800616年的美國專利[]。其實這個專利的申請是在1954就提交的。這個專利是授權給通用電氣的,發(fā)明人是兩個工程師:Beck 和 Ferry,他們最早發(fā)現了,把兩個活性碳的電極浸泡在電解質中,充電之后就能得到非常大的電容,但是電壓卻很低。在這個只有3頁的專利文件中,介紹了電容器的組成。值得指出的是專利申請人的坦誠。他們清楚地陳述了自己對于這個器件工作原理的不理解?!癐t is not positively known exactly what takes place when the devices illustrated in Figs.1 and 3 are used as energy storage devices…”這個專利的題目就是:“Low Voltage Electrolytic Capacitor” 發(fā)明人認為這種電容器還是電解電容器。
來說一下這種電容器的工作原理。當一個表面帶電的電子導體和一個離子導體—電解質接觸,它們的界面上會發(fā)生什么呢?由于靜電場的作用,電解質中的離子,會被吸引,并且靠近電子導體的表面,這就形成了所謂的雙電層。這里所說的雙電層,一層就是由電子導體表面的電子或者電子空穴構成,另外一層就是分布在電解質中的,被帶電導體通過靜電吸引而聚集在帶電導體表面附近的離子所形成的一個帶電區(qū)域,這個區(qū)域可以被簡單地認為是一層離子。那么這就是兩層的電荷:一層電子,一層離子,所以叫做雙電層。在超級電容器中,每一個電極的表面都有一個雙電層,不同的是負極表面的離子層是陽離子,而正極表面是一層陰離子。每個雙電層都是一個物理學意義上的電容器。那么一個超級電容器就是由兩個這樣的雙電層通過電解質串聯在一起的。插一句,超級電容器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雙離子電池[]。
我們來看看雙電層中電子層和離子層的距離。當一個離子被幾個溶劑分子裹挾著靠近帶電的電極表面的時候,這個離子和電極材料表面的距離,可以就是隔著一個溶劑分子的直徑而已。那么一個溶劑分子有多大呢?像水分子,不到零點三納米。當然,還有很多離子并沒有那么靠近電極的表面。如果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超級電容的表面和電解質中的離子層或者叫離子區(qū)域的平均距離,是幾個到十個納米之間。這個距離,受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說溶劑分子的性質,活性炭孔道的大小,電極表面的親疏水的性質等等。
活性炭這樣的材料作為電極表面積A又非常大, 一克活性碳的表面積可以達到兩千到三千平方米??梢钥闯龀夒娙萜鞯腁/d 這個比例是會遠遠高于傳統電容器和電解電容器的。關于這個雙電層,已經由Helmholtz在1853年就提出來了[]。而Gouy,Chapman,Stern[],分別在1910,1913,和1924年進一步發(fā)展了Helmholtz 模型。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雙電層的理論基礎。
有趣的是在這個理論成熟三十多年之后,超級電容器才被發(fā)明,而發(fā)明者卻沒有將發(fā)明和雙電層原理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意外發(fā)現。但是科學研究如果每次都符合預期,那并非是科學真正的成功,因為這樣的研究, 即使是填補了一項空白,也并不會拓展知識的邊界。反而是遇見了現有的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的時候,才是值得慶祝的,這意味著我們觸碰到了未知,有了拓展知識邊界的機會。
在電解電容器中,一般也加電解質,但這主要是為了讓兩個被絕緣的氧化物層包覆的電極能夠無縫對接在一起。但是Beck 和 Ferry打破了慣例,他們沒有用金屬做電極,也沒有在電極上試圖長上一層絕緣層,而是用了另外的一種導電材料,活性炭。就這樣,實驗中出現了Helmholtz,Gouy,Chapman,和Stern所研究的雙電層。雖然Helmholtz,Gouy,Chapman, Stern的模型都是平面的導電電極和液體電解質的體系,并沒有提及多孔碳的情況。
但是很可惜的是,在1957年這個技術并沒有引起工業(yè)界的注意。
2.3 超級電容器的商業(yè)化
1962年美國俄亥俄標準石油公司的 Rightmire遞交了超級電容器專利申請,其實這款電容器的結構和1957年Becker專利是一樣的。但是專利最終在1966年11月被授予專利權,編號是3288641。我想專利局和審查工作人員,應該會知道1957年通用電氣專利的存在。但問題是為什么仍然會授予標準石油專利權呢?拋開審查失誤這個因素,俄亥俄標準石油1966年的專利和通用電氣1957年的專利有什么不同?
最顯著的差別是:1966年新專利是基于對于雙電層原理的透徹理解之上的。新的專利指出了超級電容器和雙電層原理上的內在聯系。這一點很可能就是新的專利得到批準的重要原因。對于已經存在的理論新的理解,認知和應用,是專利申請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新專利還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專利中的電容器的設計具有可復制性,可操作性。就是現代超級電容器的原型。在專利中可以看到細致的設計草圖。而1957年的專利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在1966專利的基礎上,至今在電容器領域其他專利已經涵蓋了這個技術的各個方面和細節(jié)。
再次回到標準石油公司的電容器專利,可惜的是這家石油公司并沒有產業(yè)化這個技術。后來由于他們在阿拉斯加建輸油管道而深陷債務,就停止了很多研發(fā)項目,也包括電容器的項目。標準石油后來將這個技術轉讓給了日本電氣株式會社(NEC)。NEC在1975年也就是專利有效期的第九年從標準石油那里買到了專利授權,迅速地進行研發(fā),形成了產能。在三年后的1978年將這種新的電容器推向市場,為了贏得市場,把這個產品被叫做“超級電容器” (Supercapacitor)來進行推廣。這里的超級并沒有什么科學含義。這種電容器還有很多種其他的名字:比如, Ultracapacitor, electrical double layer capacitor。
美國專利在1994年之前是在授權之后又17年保護期?,F在是提交申請之后20年內有保護期。1966年授權的專利,讓NEC從1978年到1983年的五年之間,在市場上享有技術的壟斷地位。而這種優(yōu)勢并不會隨著專利期限的到達而嘎然而止,往往會再持續(xù)數年甚至十數年。在1978年后,超級電容器逐漸被市場認可。在很多領域都有用途,比如空客A380客機的緊急出口上,安裝的就是超級電容器。早在2010年的時候,上海世博會的會務用巴士,就是電容器驅動的。這種巴士有個有趣的名字,叫Capabus。這是用來區(qū)別電池車的。
2.4 超級電容器和電池的比較
超級電容器和電池相比有什么優(yōu)勢呢?主要在于超級電容器的放電、充電可以很快完成。超級電容器所儲藏的是靜電,這些靜電電荷是分布在電極材料表面兩側的電子(或是電子空穴)和離子,通常電子的電導比離子快,所以超級電容器的工作速度取決于溶劑化離子在電極材料的納米孔道中的移動速率。通常來說,溶劑化離子的傳輸要比非溶劑化離子在固體結構中的傳輸來得快些。
超級電容器和電池相比的主要劣勢,就是它的能量密度低。雖然已經遠遠高出傳統電容器、或是電解電容器,但是仍然遠遠低于電池。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可以接近300瓦時每千克了, 而超級電容器只有不到10瓦時每千克, 也就是鋰離子電池的3.3%。如果由鋰離子電池驅動的車輛可以有300公里的續(xù)航里程,相同重量的超級電容器所驅動的車輛的續(xù)航里程就是10公里。這也是為什么超級電容器,如果作為唯一的動力,它所驅動的車輛最好是城市的公交車。另外電容器充電快,乘客上下車的時間,應該夠電容器充電了。
如何能提高電容器能量密度呢?坦白講,如果不改變電容器工作的根本原理,就是依賴表面的雙電層的靜電來儲能,其實無論我們作出什么努力,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都不會有質的飛躍。連追上鉛酸電池,都會很吃力。為了提高電容器的能量密度,過去的幾十年的研究見證了贗電容的發(fā)展。顧名思義,贗電容不是真正的電容。贗電容其實可以劃入電池的范疇了,因為贗電容其實就是動力學非??斓碾姵兀m然在表征上很像電容。
贗電容器從電極的工作原理來看,和電池是一樣的,都是通過電極上的氧化還原反應。贗電容和普通電池不同的是它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動力學特征基本上是不受離子擴散的限制。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公式是:。這里的是一個系數,是循環(huán)伏安測試中的電位掃描速度。這里的指數在反應動力學受到離子擴散限制時會是0.5,在反應動力學不受離子擴散限制時會是1。對于贗電容來說,這個值應該是接近1的。當一個反應的動力學不受離子擴散限制時,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氧化還原反應稱做贗電容。
贗電容領域的發(fā)展也經歷了幾個階段。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機理:1. 表面反應,2.插層反應,3.格羅特斯反應。早期典型得贗電容通過二氧化釕和它的水合物的快速充放電發(fā)現的[]。在二氧化錳[]等氧化物上也發(fā)現了類似的贗電容特征。這些材料通常具有無定形的結構和納米級的形貌,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積。所以這些材料的贗電容性質一直被認為是表面反應。有意思的是,這些材料在電化學表征中得到的曲線,比如循環(huán)伏安曲線、恒電流充放電曲線和超級電容器電極表征中得到的曲線非常相似。第二種機理是通過一系列氧化物材料的儲鋰性能研究中發(fā)現的,比如二氧化鈦,三氧化鉬,五氧化二鈮。研究中發(fā)現如果插層反應的拓撲化學性能很好,電極材料的結構保持穩(wěn)定不變,也會達成很好的贗電容性質。第三種機理,就是格羅特斯機理。
對于贗電容,筆者在2019年提出一個猜想:但嵌入離子和電極材料結構之間有供體-受體、帶有共價鍵特點的化學作用的時候,這種相互作用和贗電容的形成就有相關性。這個猜想來自筆者的團隊對于銨根離子和鉀離子在五氧化二釩中儲存的比較。我們發(fā)現銨根離子和無氧化二釩形成了帶有供體-受體特點的共價鍵作用,而儲鉀離子則完全沒有這樣的現象。而有趣的是,同樣是五氧化二釩電極,儲銨根離子的動力學性質要遠遠比儲鉀離子來的快。
回到電容和電池的比較。超級電容器和電池也可以一起來用,作為混合動力。電容器負責車啟動,加速,或者爬坡,需要輸出高功率的時候,而較低的功率的長時間輸出,就由電池來提供動力。這種電容、電池混合動力,已經有了大量的論證。結論是,當電池和電容器配合使用的時候,電池的壽命可以大幅延長。這是為什么呢?
開車的朋友知道在什么時候內燃機的燃油使用效率是最低的,就是電車啟動,加速,或者爬坡的時候。這時內燃機的熱效率就會降低。相似的情況在電池上也會出現。電池放電,靠的是自發(fā)的化學反應。每一種反應都有自身的動力學。在需要輸出大功率的時候,有些反應就來不及完成。更嚴重的是,大功率意味著大電流通過電池,這會產生大量的焦耳熱。這樣會使得電池發(fā)燒,溫度高了,電池中的化學物質,就更容易發(fā)生一些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副反應。這樣會縮短電池的壽命。
如果說電池是個長跑運動員,那么電容器就是個短跑高手,有的是肌肉,但是耐力不好。所以強度大的活,就讓電容器來做,這樣可以讓電池很從容地勻速地輸出它的電力,最大化地延長電池的壽命。
電容器還有兩個缺點:自放電和高成本。電容器的自放電要比電池快得多,尤其是使用水系電解質的電容器。如果電容器電極所使用的活性炭有雜質的話,自放電通常會更快。所以對于電容器用的活性炭,最主要的要求是要純。高純的活性炭,自然價格不便宜。我們知道用很多生物質的原料,都能燒出活性炭。但是這些生物質燒出的活性炭如果雜質太多的話,會嚴重影響電容器的性能。
(未完待續(xù),敬請期待……)
本文作者為俄勒岡州立大學紀秀磊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