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寒冷偏遠地區(qū)的燃料輸送和使用存在較大困難,將可再生能源生產的綠氫作為替代燃料,其易于在低溫環(huán)境下保存,對于滿足寒冷地區(qū)能源需求有較大潛力。然而,大多數制氫方法在零下溫度的氣候環(huán)境中無法很好地工作。德國烏爾姆大學Matthias May團隊開發(fā)出一種可在零下20℃環(huán)境下運行的太陽能熱耦合水解制氫系統(tǒng),由太陽能電池系統(tǒng)和電化學制氫系統(tǒng)組成,采用了低凝固點電解質和嚴格的熱控制設計,并利用了太陽能電池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熱量,使電化學設備運行溫度達到10℃左右,為極端寒冷地區(qū)、高海拔地區(qū)制氫開辟了道路。
當前,大規(guī)模水解制氫技術通常在50-1000℃下運行,太陽能水解的實驗研究通常采用約20℃的環(huán)境溫度。然而,小型分布式制氫需考慮室外溫度對設備運行的影響,例如為高海拔地區(qū)氣象站供電。在沒有外部加熱的情況下,設備的過程溫度將非常接近環(huán)境溫度。低電解質溫度會導致更高的催化和離子傳輸過電位的損失,也會導致電解質出現冷凍現象,使得制氫過程停止,冷凍后的體積膨脹也會損壞反應設備。研究人員采用了低凝固點電解質(如稀硫酸),以便在較低的溫度下使用。同時,通過熱耦合(利用太陽能電池產生的熱量)和設備隔熱來補償由于低工作溫度導致的效率損失。研究人員利用數值模型研究了低溫對太陽能水分解裝置效率的影響,并定量分析了熱耦合和隔熱裝置的影響。結果顯示,低溫將導致電化學組件的催化性能降低,歐姆損失增加,但另一方面會提升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為了衡量兩種相反的效應,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個開源模型,結合了太陽能電池參數、電化學參數以及熱通量,根據太陽能電池和催化劑的溫度相關電流-電壓特性預測太陽能到氫氣(STH)的轉換效率。隨后,針對由高效雙結或三結III–V族太陽能電池和電解水制氫(析氧和析氫催化劑分別為鉑<Pt>和銥氧化物<IrOx>)組成的裝置進行了計算,使用凝固點為-35℃、濃度30wt%的稀硫酸(H2SO4)作為電解質。結果顯示,隨著室外溫度降低,基于雙結太陽能電池的無熱耦合系統(tǒng)STH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基于三結太陽能電池的系統(tǒng)STH效率穩(wěn)定下降;同等環(huán)境下采用熱耦合設計將STH效率提升了6%。進一步地,研究人員計算了設備隔熱對STH效率的影響。模型中通過鋁箔減少輻射損失,采用聚苯乙烯減少散熱。對于基于雙結太陽能電池的系統(tǒng),隔熱對隨溫度降低STH效率升高的階段有負面影響,對隨溫度降低STH效率降低的階段有正面影響;對基于三結太陽能電池的系統(tǒng),隔熱始終有正面影響。基于數值模擬結果,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了驗證。基于商用三結鎵銦磷/鎵銦砷/鍺(GaInP/GaInAs/Ge)太陽能電池和使用商用Pt和IrOx催化劑的電解器構建了實驗裝置,在-20.5℃至-19.2℃的環(huán)境溫度、AM 1.5光照下運行了3小時,比較了無熱耦合、熱耦合系統(tǒng)和熱耦合/隔熱系統(tǒng)的工作電流、工作電壓和運行溫度。其中,電解器采用了新型的無膜概念,電極通過楔型塊分隔,產物利用浮力分離。由于運行中超過了熱中性電壓,無熱耦合系統(tǒng)的電解質溫度僅略微升高,而太陽能電池溫度升高,降低了開路電位,因此工作電位略有增加并超過太陽能電池的最大功率點(MPP),導致工作電流急劇下降。而熱耦合系統(tǒng)和熱耦合/隔熱系統(tǒng)的電解液溫度分別達到-4.5℃和13.5℃,其對轉換效率的影響超過了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損失,工作電流增加,工作電位降低。根據實驗結果可得出,三種設計下的STH效率分別達到10.3%、11.2%和11.4%。
圖1太陽能制氫熱耦合裝置示意圖
該項研究克服了傳統(tǒng)的太陽能制氫系統(tǒng)不能在零度以下運行的缺陷,利用低凝固點電解質、熱管理和熱耦合設計,構建了可運行于-20℃的太陽能電池與電解制氫集成系統(tǒng),并進行了實驗驗證,為寒冷地區(qū)和高海拔地區(qū)的脫碳能源供應提供了具有前景的方式。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