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9日,綠色和平發(fā)布簡報《構建低碳新型電力系統(tǒng):2020年煤電核準熱潮不可在“十四五”期間重演》(以下簡稱“簡報”)。簡報稱,“十三五”期間中國共有27個省、直轄市或自治區(qū)新核準通過了144.8GW煤電項目。而且中國新核準通過的煤電裝機總容量在“十三五”期間呈U型曲線上升。
在“十三五”收官之年——2020年,中國各地方發(fā)改委共核準通過46.1GW煤電裝機容量,較2019年同比增長率攀升231.6%,占“十三五”期間通過總和的31.9%。
《簡報》對“十三五”期間——尤其是2020年——地方政府大量審批燃煤電廠的行為持審慎的態(tài)度。簡報作者之一、綠色和平項目副總監(jiān)張凱認為:“2020年各省審批大量燃煤電廠的短視行為,有悖于中國綠色低碳發(fā)展的中長期戰(zhàn)略需要。而嚴控新增燃煤電,不僅有利于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tǒng),同時也顯示出中國邁出了將提升氣候行動的決心落實到更具體政策的關鍵一步。”
電力供需下的煤電
但根據國家能源局2020年2月26日發(fā)布的《2023年煤電規(guī)劃建設風險預警的通知》,煤電裝機充裕度預警指標基于2023年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電力系統(tǒng)備用率,分為紅色、橙色、綠色三個等級。煤電裝機明顯冗余、系統(tǒng)備用率過高的為紅色預警;煤電裝機較為充裕、系統(tǒng)備用率偏高的為橙色預警;電力供需基本平衡或有缺口的、系統(tǒng)備用率適當或者偏低的為綠色。
從公布的2023年裝機充裕度情況來看,“十三五”期間新核準煤電裝機總量最大的三個?。▋让晒抛灾螀^(qū)(25.9GW),陜西?。?8.7GW),和山東?。?5.8GW)),都是煤電裝機充裕度預警指標綠色的地區(qū)。也就是說,這三個省電力供需基本平衡或有缺口的、系統(tǒng)備用率適當或者偏低。
山東省內市場主體告訴《能源》雜志記者,從調峰需求上來看,山東省內增加煤電裝機還是有必要的。而且部分老舊的煤電機組正面臨關停,從關停容量替代的角度來看,煤電裝機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
2020年底至2021年初,中國和美國先后發(fā)生了部分地區(qū)的電力短缺事故。這都從不同程度反應出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長的背景下,電網應對極端天氣和備用調節(jié)能力需求變化的問題。
根據《能源》雜志之前發(fā)布的《封面文章(二)| “十四五”我國會缺電嗎?》一文測算,假設“十四五”用電量增速放緩至4%-5%,對應的用電增量16273-20752萬億千瓦時。而各電源(不含煤電)合計新增電量15534億千瓦時,這顯然低于4%增速對應的用電量增量需求。
不可否認的是,從事實(在2020年第四季度,有12個省份審核通過了8.1GW的煤電項目,占全年審核通過總量的18.9%)來看,各地在碳中和目標公布之后,并沒有減緩審批煤電的步伐。但在中國的電化學儲能與抽水蓄能還不足以電網調峰、調頻需求的時候,煤電的的確確承擔了壓艙石的作用,而且是支撐用電需求增長的必需品。
對此,張凱認為,從長期來看,依靠大幅增加煤電裝機規(guī)模來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fā)展是不科學、不可取的。
“當煤電規(guī)模超過一定閾值時,將進一步造成電力系統(tǒng)靈活性的僵化,限制可再生能源的出力水平,導致大量棄風和棄光問題的發(fā)生,并造成更大的經濟代價和資源浪費?!睆垊P告訴《能源》雜志記者,“十四五電力規(guī)劃應將提升電力系統(tǒng)靈活性納入中長期電力規(guī)劃,根據靈活性需求合理投資電源建設,通過完善電力市場制度,還原電力作為商品的價格屬性,實現電力資源“優(yōu)勝劣汰”,引導電廠采用更靈活的運營模式,整合并促進“源-網-荷-儲”靈活性資源的協調發(fā)展?!?
U型反轉的背后
從《簡報》披露的信息來看,“十三五”期間煤電項目核準經歷了大幅下滑之后的反彈。2016年,我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從2015年的4329小時下降至4165小時,創(chuàng)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
化解煤電過剩加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讓中國煤電裝機的核準在2016、2017和2018年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2018年,種種跡象讓這一趨勢轉變。
2018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6844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從2012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滑入個位數開始,中國用電量的增長一直乏力。2015年甚至僅增長0.5%。2017年全社會用電量6307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6%。
另外,2018年夏季和冬季多地電網創(chuàng)造了負荷新高。12月東北、西北及山西、湖南、吉林、黑龍江、甘肅、寧夏、西藏電網負荷創(chuàng)新高。2018年,除上海外,6個區(qū)域電網、26個省級電網負荷全部創(chuàng)新高。華北、西南及西藏、四川、山東、蒙東、河南最高負荷增幅超過10%。多個地區(qū)的2018年負荷記錄,在2020年的夏季和嚴冬中,又被打破了。
電力專家谷峰指出,由于多地有效裝機不足,地方政府會擔心隨時面臨停電的風險,造成了煤電核準的大幅度增長。中國的電力供給過剩不是特指煤電過剩,而是所有電源都過剩。這種過剩是生產能力的過剩。
“電能量除了電量的要求,還存在電力的要求,電量生產能力的過剩,不等于電力的過剩,即銘牌容量總和不等于有效容量總和。為實現碳中和,電力領域努力的方向是減少煤炭的消耗量,而不是減少煤機的裝機數量。如果不能依靠儲能來消納可再生能源,必須要依靠電網的話,就需要相應地發(fā)展煤機?!惫确逭f。
綠色和平方面表示,希望政府可以通過提前規(guī)劃電力調度和電力資源配置,激活存量價值,來滿足電力供應。同時繼續(xù)推動電力市場改革,利用價格信號引導發(fā)電端和用電端的協調,以確保電網穩(wěn)定。
張凱認為,不斷下降的利用小時數和富余的裝機容量,都顯示出火電項目通過發(fā)電可得的效益正在不斷縮水,且存在過剩的危機?!拔覈弘娢磥戆l(fā)展的重心不應是裝機規(guī)模的增長,而是挖掘現有機組的容量價值,合理分工,提升電力系統(tǒng)的效率。”
盡管目前我國大部分省區(qū)2023年裝機充裕度預警為綠色,但3年預警正對應著煤電項目的核準建設周期?!叭绻藭r政府不加干預,我們將看到于2021至2023年期間每年新增的煤電裝機規(guī)模將逐步擴大。這可能會加劇煤電產能過剩造成的能效降低,與國家能源低碳轉型背道而馳?!睆垊P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