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技術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fā)電波動的有效途徑。風場配置儲能電站能夠實現(xiàn)平滑輸出、跟蹤計劃出力、削峰填谷等作用,也能夠進行調頻、無功補償等輔助服務,從而實現(xiàn)減少棄風、提高并網質量、建設友好型風場的目的。液流電池具有壽命長、安全性好、輸出功率大、儲能容量大且易于擴展等特點,壽命達到15-20年,同其他儲能技術比較,與風電場硬件具備最高的匹配度。特別適合用于風場儲能,滿足其頻繁充放電、大容量、長時間儲能需求。
近年來,國內外相繼開展了大量風場配置液流電池儲能的示范項目,驗證了儲能技術本身的可靠性,以及對風場的重要作用;一些研究機構對風場配置儲能的設計和運行模式進行了相關研究,依據風場運行特性,對配置的儲能容量設計和控制方法,運行模式,容量優(yōu)化等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和思路,為以后風場配置儲能設計建設提供參考依據。但是,從目前儲能的發(fā)展來看,儲能的經濟性始終是影響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大規(guī)模應用的關鍵因素。
本文以西北地區(qū)某風電場實際運行情況為基礎,考察風場配置液流電池儲能的應用模式,收益模式,分析風場配置儲能的經濟性,為液流電池儲能的發(fā)展,以及風場配置儲能的模式提供參考依據。
重點內容導讀
選定的風場2018年全年棄風量接近30%,棄風帶來的經濟損失約5000多萬元。圖1所示為該風場2018年部分運行數據,由圖中可以看出,風場棄風頻次較高,且棄風量波動較大。
圖1. 風場部分運行歷史數據
依據選定風場實際運行數據,選定風場在2018年發(fā)生棄風頻次為853次,如圖2中所示,風場棄小于10MWh的棄風量的頻次占總數的50%以上,達到400余次。這些小規(guī)模的棄風可以通過儲能收集起來,在電網不限電時放出,實現(xiàn)減小棄風的目的,這也是儲能移峰功能的體現(xiàn)。
圖2. 風場棄風量及對應頻次
依據選定風場實際運行數據,模擬風場儲能的跟蹤計劃出力模式,分析儲能電站在跟蹤計劃出力模式中的充放電行為,從圖3中可以看出,儲能容量需求大多數時間在10MWh以內,放電次數接近3000次。這種運行模式特別適合于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tǒng),能夠充分發(fā)揮全釩液流電池的壽命長、循環(huán)次數高、可靠性高的優(yōu)點,而且,配置合適規(guī)模的儲能系統(tǒng),可以提高儲能利用率,充分發(fā)揮儲能的作用。
圖3. 儲能跟蹤計劃出力模式放電次數及所需容量
由以上風場儲能運行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儲能當前比較適合于風場小規(guī)模移峰和跟蹤計劃出力模式運行。當前模式下,風場配置液流電池儲能收益由兩部分構成,減免考核和減少棄風。
考慮到全釩液流電池電解液價值,電解液殘值按原值的70%計算。綜合收益模型中的移峰、跟蹤計劃出力、考核減免收益模式,不同配置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電站在風場運行收益如圖4。
注:2h為2小時儲能時長,4h為4小時儲能時長;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造價2h時長為以4000 RMB/kWh計算,4h時長以3000 RMB/kWh計算。
圖4. 不同規(guī)模不同時長儲能投資回報率和回收期
由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在當前運行模式下,液流電池儲能功率在5MW時,儲能容量為2小時(10MWh)時, 儲能具有最優(yōu)的資金回報率和最短的回收期,投資靜態(tài)回收期約7.9年。
結論
風場配置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tǒng),能夠很好的實現(xiàn)跟蹤計劃出力,減少棄風,減免“兩個細則”考核,也可以參與輔助服務,有效的提升風場并網質量,且具有較好的投資回報率,經濟效益明顯。
在小規(guī)模移峰和跟蹤計劃出力模式下,配置規(guī)模5MW/10MWh的液流電池儲能,是較優(yōu)的配置方案。在上述分析中,僅考慮了電解液的回收,沒有考慮電堆的回收,因此分析結果顯示功率配置對投資回收期影響不大,實際上,電堆回收主要是關鍵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工藝簡單,若考慮這部分影響,投資回收期會進一步縮短。若采用電解液租賃模式,投資回收期還會更進一步降低。
未來隨著儲能成本的降低,儲能可以發(fā)揮大規(guī)模移峰、能量管理的作用,可以實現(xiàn)削峰填谷以、收集棄風用于電力現(xiàn)貨市場交易,同時可以同跟蹤計劃出力運行模式結合,最大程度的提高儲能利用率,使得綜合收益最高。
引用本文
請輸入
范永生, 趙璐璐, 劉慶華, 繆平. 陸上風場液流電池儲能經濟性分析[J]. 儲能科學與技術, 2020, 9(3): 725-729.
Yongsheng FAN, Lulu ZHAO, Qinghua LIU, John LEMMON, Ping MIAO. Economic analysis of flow battery energy storage for wind farm application[J]. 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9(3): 725-729.